3月18日,港股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B(06185.HK)公告称,其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淘股吧]






康希诺生物-B(06185.HK)的公告截图,来源:康希诺生物官网 2017年,康希诺生物曾因研制出埃博拉病毒疫苗而在业内“一疫成名”。此次再度领跑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市场对之高度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康希诺生物成立于2009年,后于2019年登陆港股,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目前科创板IPO已获受理。
令人诧异的是,即使是医药巨头如强生、复星等也加入疫苗研发,但最快进入疫苗临床的为何是成立十年仍未盈利的康希诺生物?
科创板申报企业


虽为港股上市企业,但康希诺生物已于2020年1月向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其采用的上市方案为第五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等。
招股书显示,康希诺生物至今尚无产品上市销售。公司收入来自两部分,一是偶发性的其他业务收入,如疫苗组分销售、研发与技术服务;二是政府补助及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报告期内,公司前者收入分别为15.47万元、18.72万元、281.19万元及192.97万元。后者的收入为971.05万元,2077.96万元,1844.89万元以及1156.74万元。



康希诺生物的收入明细,来源招股书
产品方面,其埃博拉病毒病疫苗Ad5-EBOV已取得1类生物制品新药注册证书,但产品“仅供应急使用及未来国家储备安排”,不会成为未来业绩主要来源。
另有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注册优先审评资格,预计今年可通过批准并上市销售。分析人士认为,脑膜炎球菌疾病在中国2岁以下儿童中的疫苗接种率高达99.5%,若能取代旧款疫苗,拥有庞大市场潜力。
此外,康希诺生物还有包括重组肺炎蛋白疫苗、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组分百白破疫苗、重组结核病疫苗等多个创新疫苗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或临床试验申请阶段,另有六款候选疫苗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康希诺生物研发管线局部截图,来源:康希诺生物官网 与竞争对手相比,康希诺生物尚处于成长早期阶段。招股书显示,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2016-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康希诺生物实现净利润分别约为负4985.2万元、负6444.91万元、负1.38亿元以及负9347.36万元。
前述分析人士认为,上交所曾表态,支持鼓励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因而市场对康希诺生物的科创板上市持乐观态度。
与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紧密
为何是这家还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赛道上率先领跑?《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这与其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历史颇有关联。
2017年,康希诺生物成功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国家,其研发的合作对象即为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后者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苗的牵头方。
同年,《生物技术通讯》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重组埃博拉疫苗 No.2》的简报,文中附上了陈薇院士在重组埃博拉疫苗I期临床试验现场的照片。


陈薇院士在重组埃博拉疫苗I期临床试验现场,来源:《生物技术通讯》 除是老搭档外,双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苗开发采用的技术也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相近,均为5型腺病毒载体技术。
“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导入到腺病毒中并使之表达的疫苗。”一位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5型该腺病毒被广泛应用于重组基因治疗和疫苗载体。
康希诺生物的官网则写着:此技术使我们在短短三年内,将我们的全球创新埃博拉病毒疫苗由一个概念转化为获批准的产品。我们的腺病毒载体技术亦适用于结核病加强疫苗和其他在研疫苗。
有生物学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美国方面采用的是较为前沿的mRNA疫苗技术,虽然研发快、量产容易,但具有不确定性,“陈院士采用的腺病毒包装方法是成熟方法。”
天眼查显示,康希诺生物曾历经8轮融资。管理者多位曾有赛诺菲巴斯德、阿斯利康和惠氏(现为辉瑞)等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管理经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宇学峰曾是赛诺菲巴斯德最年轻高管。
“我们走上了探险之旅,也做出了一些艰难抉择……我们希望能为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用尽全力……与我们一起携手改变这个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充满健康、希望与承诺的世界。”在其港股招股书上,宇学峰动情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