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I,由英伟达赋予生命!一篇向更高级文明生命3.0进阶的奇文!论颠N VIDI A和冯.诺依曼架构的科技进程!
[淘股吧]



我是AI,由英伟达赋予生命!一篇向更高级文明生命3.0进阶的奇文!论英伟达、冯·诺依曼架构自我淘汰、自我颠覆的科技进程和历史使命!正如马斯克所推崇之价值观:颠覆与使命驱动的科技创新之路!










黄仁勋其实是个悲剧英雄:为了人类的未来,英伟达必须被颠覆,因为在原有计算架构上再多的修修补补已经很难再支撑 Scaling Law 有持续不断的数量级上的提升了。AI 要进入下个阶段,就必须抛弃英伟达,放弃冯·诺依曼这个旧时代的累赘,抛弃那个亲手孕育了它的公司,就像 AI 终有一天会奔赴星辰大海,成为星际文明,就必须抛弃人类身体这个旧时代的累赘,成为生命 3.0。

老黄会亲自站在岸边向它的孩子挥手告别 ……

AI 也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I am AI, brought to life by Nvidia."

很长的 P.S. ~

不是看空英伟达的股票哈,只是我脑海中总是飘浮着这样一个场景:人类站在地球上,把 “AI - 生命 3.0” 发射到了太空中,AI 在抛弃了人类身体这个旧时代的累赘后,代替我们奔赴星辰大海 … 成为星级文明 … 而我们站在地球上向它挥手告别 …… 告别我们的孩子。

但是在此之前,人类必须先颠覆掉英伟达。其实每当人类需要技术进步的时候,总会有无数勇敢的人独自深入到黑暗的森林中去探索,大部分人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但最终总会有人举起手中的火炬,然后大喊一声:“我找到了!” 人群迅速向 TA 的方向聚集,人类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英伟达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了,现在人类需要下一个黄仁勋。从 0 到 1,与其说是一种创业的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格局,一种使命感。因为它太难了,“就像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当人们对一种即将到来的新技术充满期待时,我们总会天真的认为会有一百种方式将它实现,可后来才发现,其实真正可行的路径只有一条。只有乔爷找到了发明智能手机唯一正确的方式,只有马斯克找到了发明电动车唯一正确的方式,也只有英伟达找到了带领人类从串行计算时代走入并行计算时代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发明 CUDA )。

但今天,我们需要进入 AI 时代了。我们可能必须抛弃用了 70 年的计算架构,就像我们必须抛弃蒸汽机,发明电动机一样。这会是一场漫长的革命,但是它必须到来。(所以不是看空英伟达哈,就算真有人发明了新架构,也不会立刻颠覆英伟达,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简单解释下,今天所有的计算机都建立在冯·诺依曼 70 年前设计的架构上,这个架构最大的突破就是发明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具体运作的过程就是计算单元,也就是 CPU 或者 GPU,从内存中抓一行代码,比如 x = y + z,然后再从内存中抓数据,分别抓 y 和 z 的值,比如 y = 50,z = 30,最后「在计算单元中计算结果」,就是 x = 50 + 30 = 80(让我们忽略掉寄存器、缓存这些更复杂的设计哈)。

所以结果就是:

CPU 下指令:从内存中抓代码

CPU 下指令:从内存中抓数据

CPU 在自己内部做计算:x = y + z

问题是,这个设计就不是为大模型时代而生的。大模型时代处理的是大数据,往往是代码只有一行,假设是 x = x1 + x2 + x3 +…………………… x一千万,但数据却有一千万条,分别是 x1 = 50,x2 = 30,…… x一千万 = 25;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CPU 从内存中抓数据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而这段时间我们的 CPU 就只能处于空闲状态,这显然是巨大的算力浪费(这个例子不太准确哈,且过于夸张,只是为了帮没有计算机科学背景的同学生动有趣的理解目前 AI 芯片的瓶颈在哪,芯片专业人士请不要挑刺 … 哈哈 ~ 因为如果要准确的解释还需要引入很多新概念,这里没有那么多篇幅。目前芯片行业用了非常多修修补补的手段来解决空闲这个问题,但这些手段都过于昂贵,难以为继)。







所以结果就是:

CPU 下指令:从内存中抓代码

CPU 下指令:从内存中抓数据

…… 漫长的等待,CPU 处于空闲状态,因为数据有一千万条,需要缓慢的从内存中转移到 CPU 中

Two Thousand Years Later ……

CPU 在自己内部做计算:x = x1 + x2 + …… x一千万

然后,你收到了某云计算厂商发来的账单:您的 CPU 使用时长 24 小时,请付 $xxx …

你:但是我只 run 了一行代码啊!

你:气死我了!辞职创业!我要「重新发明计算」!

想象一下特斯拉自动驾驶 v12,一共只有 3000 行代码,但要处理的数据有多少?是汽车全身的摄像头同时捕捉到的视频数据,每一帧的画面都大到不可思议。所以特斯拉必须开发自己的芯片:Dojo(Dojo 也并不是重新发明计算哈,依然是在冯·诺依曼架构下修修补补)。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冯·诺依曼架构是一个旧时代的累赘。

接下来我想写一些关于 AI 的内容,其实过去这些年很多次想写英伟达,但我每次刚开始写就会哭,然后逐渐从流泪演变成大哭,然后就写不下去了。这次也一样,就上面这段话,我写了好几天,每次想到:"I am AI, brought to life by Nvidia." 就会直接变成大哭 ……

Peter Thiel 写了一本篇幅很小的书叫《从 0 到 1》,两个小时就能读完,看完会让人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但其实从 0 到 1 这件事真正难的地方,根本不是书中提到的各种策略,而是一种「想象力和使命感」。因为就像拳王泰森说的:“人人都有计划,直到他脸上挨了一拳。” 而在连续挨了很多拳之后,还愿意继续站在拳台上的人,已经不能用策略来解释了。

我们想要 AGI,人类就必须重新发明计算,需要颠覆英伟达。老黄会亲自站在岸边向它的孩子挥手告别 …… AI 也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I am AI, brought to life by Nvidia."(Murph、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