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子贡研究院科技组团队创作[淘股吧]
我们先来看下公司发展历史:
公司立于 2000 年,上海国资及北大等资助张汝京创立,后股东更迭为国资为主。公司于2000 年 4 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上海,主要创办人为张汝京博士。张汝京 1948 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早年在德州仪器任职,1997 年回台创办世大半导体。世大半导体是继台积电、联电后第 三家晶圆代工厂商,1999 年世大半导体的股东将世大作价 50 亿美元出售给台积电,张 汝京的中国大陆建厂计划未得到认可。2000 年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自筹资金,早期股东包括上海实业、摩托罗拉、北大青鸟 (北大微电子所)、高盛、淡马锡等。后续逐渐形成大唐电信、中投公司、上海实业等国 资股东为主的格局,张汝京早期担任 CEO。2002 年公司首条 8 英寸产线量产、2005 年 首条 12 英寸产线量产,2004 年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同步上市。
2012 年公司扭亏为盈开始,公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1 年前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前华虹集团董事长张文义出任公司董事长,邱慈云博士(前台积电运营高级总监,跟随 张汝京创建中芯国际,前华虹 NEC 的 CEO,现任沪硅产业总裁)接任 CEO,公司开始 实现扭亏为盈。2012 年 40nm 量产,2013 年与北京市政府合资设立中芯北方,2014 年 与长电科技合资建立 12 英寸凸块加工(bumping)公司中芯长电。2015 年原工信部总经 济师周子学博士担任董事长,2015 年 28nm 量产,2016 年收购意大利 LFoundry 晶圆厂 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同年上海的新 12 英寸生产线开始建设,为中芯国际的第一条 14nm 产线。2017 年 5 月原中芯国际首席运营官赵海军博士接任 CEO,2017 年 10 月梁孟松 博士加盟并与赵海军博士共同担任联合 CEO,为 14nm FinFET 技术突破提供保障。2018 年公司 28nm HKC+制程研发成功,2019 年公司出售 LFoundry,ADR 在美国纽交 所退市,2019 年第三季度公司 14nm FinFET 工艺实现量产。2020 年 7 月,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于北京亦庄设立合资公司中芯京城。2021 年,公司于上海临港设立合资公司中芯东方。2022 年 3 月原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高永岗博士担任董事长。
附公司发展历程图:

截止到今天,中芯国际已经成功开发了 0.35 微米至 14 纳米多种技术节点,应用于不同工艺平 台,具备逻辑电路、电源/模拟、高压驱动、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非易失性存 储、混合信号/射频、图像传感器等多个工艺平台的量产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通 讯产品、消费品、汽车、工业、计算机等不同终端应用领域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公司产能在也在不断扩产中,扩产产能基本是现有的一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大部分产能都是成熟制程,这是因为成熟制程长期占比将维持在7成以上。成熟制程是全球需求最大,也是造成此前 “缺芯”的主要芯片。虽然智能手机、PC 等领域主要需要先进制程,但在物联网、智 能家居、汽车电子、通信、医疗、智能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则主要依赖成熟制程芯 片。根据 TrendForce 显示,2021 年晶圆代工厂中,成熟制程仍占据 76%的市场份额。由于先进制程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普及率较低,成熟制程占比将维持在7成以上。

成熟制程是公司目前的主要盈利来源,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先进制程的突破,无论是公司还是我国都将在未来的新兴产业中落后,无论是高端手机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需要用到的都是先进制程,如图:

不过芯片制程进入 90nm 节点以后,技术迭代变快,新的制程几乎每两到三年就会出现。先进制程不但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也需要持续的巨额资本性支出,而且新投入的设备折旧很快,以台积电为例,新设备折旧年限为 5 年,5 年以后设备折旧完成,生产成本会大幅度下降。头部厂商完成折旧以后会迅速降低代工价格,后进入者难以盈利。附台积电成本构成图:

由于高昂的资本支出和技术壁垒,联电和格罗方德分别宣布退出先进制程竞争:联电在2017 年宣布未来经营策略将着重在成熟制程;格罗方德也在 2018 年末宣布无限期暂缓 7nm 制程研发,并将资源转而投入在相对成熟的制程服务上。未来推动更加先进制程的领跑者,将只剩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而中芯国际作为持续投入的赶超者,也将先进制程的竞争队伍。
相对于别的二线企业,公司具备以下优势:
1、公司发展速度够快。相较于台积电的遥遥领先,中芯国际在规模、盈利能力、技术等多方面与二线大厂联电的距离正在缩小。联电/中芯国际收入比已从 2004 年 4x 缩减到 2021 年的 1.4x;2012 年后中芯国际毛利率已经赶超联电(除 2021 年 由于联电大幅涨价外);在 40nm 工艺上,联电 2009 年量产,中芯国际 2013 年量产;而 28nm 工艺上,联电 2014 年量产,中芯国际 2015Q4 28nm 平台下骁龙 410 贡献收入;在 14nm 工艺上,联电 2017Q1 实现量产,中芯国际于 2019Q3 实现量产。从新制程量 产时间上来看,中芯国际追赶台联电的时间在缩短。从资本开支来看,中芯国际在 2016 年便实现了对联电的超越,且其 2021 年资本支出为联电的 2.5 倍,后发优势明显。
2、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科创板的上市为公司带来超500亿的融资,公司自2020年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

另外公司这几年业绩持续增长,折旧费用逐渐增多,带来的现金流也是好几百亿:

当然,如果有需要,我们的大基金还可以大量输送子弹,大基金目前自己投资和带动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5万亿:

3、公司核心人员在半导体行业经验充足,其中梁孟松就是帮助公司突破14nm FinFET 技术的关键人物,FinFET可沿用至 5nm,公司有望加速突破制程:

4、公司规模优势越来越大。截止到2022年年底,在晶圆代工领域公司产能规模已经排到第四,按照未来的扩张计划来看,公司很快会进入第二:

对公司的优势总结一下就是,成立20年来公司保持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行业第二梯队重要选手;通过科创板上市和这些年公司的积累,目前资金非常充足;公司已经成为唯一的挑战先进制程的企业,对国家而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核心人员拥有带领团队研发先进制程的能力。
当然,阻碍公司发展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这也是必须举全国之力去解决的,凭借公司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解决:
1、先进制程需要的设备,这也是被卡脖子的重要领域。
漂亮国的刻蚀设备、离子注入机、薄膜沉积设备、测试设备、程序控制、CMP 等设备的制造技术位于世界前列;荷兰凭借 ASML 的高端光刻机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在刻蚀设备、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 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SEMI 报告数据显示,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 2021 年的 21% 提升至 2022 年的 35%。从设备类型来看,我国在去胶、清洗、热处理、刻蚀及 CMP 领域内国产替代率较高,均高于 40%,但在价值量较高设备领域内国产化率较低,如光刻、离子注入等领域国产化率合计不足 5%。

而最重要的光刻机现在看起来依然是无解的,7nm以下的设备基本被阿斯麦给垄断了,这也是对我国出口绝对禁止的:

2、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缺乏。目前重要材料我们国产化率基本在20%以下,而一些最高端的还没有量产能力:

科技的竞争是未来国与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我国的工业化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领先全球,我们也相信未来的科技领域同样能领先全球。
因为:
我们有华为
$中芯国际(sh68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