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数据出来了!有个关键数据,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淘股吧]

原创 葫芦娃 大碗楼市 2022-02-14 08:00




我是葫芦娃,好久不见。



终于在留言区里看到有人催更



——葫芦娃,生产队的驴也没你这样休息的。



终于!



你们终于想起了我这个丢失“流量密码”的准过气网红



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刚刚出炉的1月份金融数据。



——数据不太乐观,不确定性继续向上,信心再次向下。



天黑路滑,一定要小心行驶!





图片



别听他们瞎逼逼。



自去年12月份,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货币政策急转弯,宽货币时代到来。



两次降准降息之后,1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几乎所有人都high了。



下面这些数据,都是他们的High点。



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了3.98万亿,同比增速9.8%,同比多增长3944亿;

社融规模增量为6.17万亿,比去年同期多9842亿;

M2增速达到9.8%,远远超出预期。



图片



贷款和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



围绕这个结论,也容易让人继续向下延展



——钱多了,通胀了,钱不值钱了。



围绕这个延展,更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



——钱不值钱了,要投资,要买入资产抵抗通胀。



我看了很多关于1月份金融数据的分析,大致都是以上这套逻辑。



逻辑之下,最终结论也大都是



——形势一片大好!



——买买买,干干干,满仓上!



但是,这套逻辑有问题。



以上对于金融数据的分析,几乎全错。





图片



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历史以来,首次负增长。



图片



先来做个基本科普,M1和M2分别代表什么?



M1,即狭义货币供应量;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



M1=流通中的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M1(流通中的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用一个“虽不准确,但够直白”的话说——



M1,就是随时能用的活期和活钱;



M2,就是既包括随时能用的活钱,也包括到期才取的死钱。



那么,问题来了——



M1增速史上首次负增长,M2增速却达到超预期的9.8%,这意味着什么?



活钱现金在减少,定期存款在增加。



企业手里不留活钱,全存到了定期和理财里!



这特么有问题啊!



企业手里的活钱多少,决定的是投资信心和投资活力。



信心越强,活力越高,手里的活钱就越多。



——多留点钱,随时准备扩产扩能。



自去年底开始,我们又是降准又是降息。降准和降息,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释放流动性,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



让企业手里有更多的活钱,去扩产扩能,去稳增长,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流动性释放了足足两个月,企业手里的活钱反而变少了。



钱拿到手,不去投资扩产,反而全存了定期。



这说明了什么?



企业没有信心,很悲观。



你释放再多的流动性,我也是左手拿到钱,右手存银行,干啥都不如钱存银行吃利息。



降准放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滞留在金融系统里空转。



这是受春节因素影响。



1月份,临近春节要发年终奖,企业把钱发给了个人。



企业的活钱在M1里,而居民存款在M2里。企业把钱发给个人,就相当于M1减少,M2增加,所以M1变成了负值。



这个解释,听起来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完全不对。



请记住,请一定要记住——



M1负增长,是中国有数据历史以来的首次。



过去4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也过了很多个春节,但这是第一次M1负增长。



信心低迷至此,各部门躺平至此。





图片



放出来的水,流向了哪里?



1月份的金融数据,除了M1的诡异负增长之外,还有另外几组数据也有点一言难尽。



上面咱们说过,1月份人民币贷款总规模,同比多增3944亿,创单月历史新高。



这个数据,也让一大帮人很High。



——水来了,水来了,贷款额度大涨了。



但是,拉开“3944亿”仔细看,问题出来了。



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了2272亿;

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了2024亿;

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了600亿。



总规模同比增加了近4000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却只增加了600亿,居民部门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甚至还都在减少……这数据对不上啊。



剩下的钱去哪了?放出来的水去哪了?



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1月份,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多增4345亿;1月份,企业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193亿。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历史最高!



图片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有人在拿着短期贷款冲任务!



去年底,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提出的信贷任务。



为什么只投放短期贷款,不投放长期贷款?



信心,信心,还是信心。



银行对企业没信心。



——长期贷款投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



企业对自己更没信心。



——贷个短期的,再转手存进去,就当帮银行个忙。



通过上面的诸多梳理,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钱的确已经出来了,但转了个弯,又回到了银行,留在金融系统里空转。


企业在收缩,把手里的活钱,存成定期;

企业不敢贷款,居民不敢消费,干啥都不如存银行;

银行不敢扩张,拿到贷款额度,最多只敢放个短贷。



央行说,我已经尽力了。



——你看,M2都超预期了。



他们说,我已经躺平了。



——你看,活钱全存了定期。



水龙头拧开了,我们却连个接水的盆都不敢端。





图片



从“宽货币”到“宽货币+宽信用”。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到过“宏观调控的发力流程”



——先轻踩一脚油门,试试水;



——还跑不起来,就重踩一脚;



——跑的还不快,连续踩重脚。



那么,现在是什么阶段?



也轻踩了,也重踩了,但还是跑不起来。



——2021年两次全面降准,一次小幅全面降息,若干次下调政策利率。



接下来,该连续踩重脚了。



那么,问题来了



——重脚将连续踩向哪里?



来来来,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一轮完整的政策刺激流程,可以“虽不十分准确,但却足够直白”的分解为两个阶段:



第一步,把钱印出来;

第二步,把钱放出去。



所谓“把钱印出来”,就是宽货币,最典型的就是降准。



所谓“把钱放出去”,就是宽信用,最典型的就是降底信贷门槛,降低信贷利率,比如降息。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钱印出来了,但放不出去。



或者说——



也放出去了,但又回流回来,并没有留在实体里,货币在空转。



为什么留不到实体里?



企业没有信心,主动收缩,不敢借钱。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



提振信心,提振需求,提振消费,让企业有钱可赚。

只要有钱可赚,那自然会主动扩产,自然也有了资金需求。



上面这种办法好用,但见效太慢。



有没有更直接的办法?



有!



宽信用,继续降息,把资金成本打到接近于0。



企业没有信心、不敢借钱,无非就是因为借钱是要收利息的,现在钱又难赚,企业担心赚来的利润,还抵不上利息。



既然如此……



那就干脆把利息打到底,把信贷门槛打到底,让你以极低的成本借到足够多的钱。



——当你拿着这些钱,哪怕放出去吃息差都赚钱,是不是就敢借了。



——白给,谁不要。



除了继续降息之外,还有一种办法。



宽信用,降低门槛,把贷款门槛打到最低。



实体企业没有信心、不敢借钱,但有人敢借。



谁敢借?



各个地方城市和各大开发商。



已经喊了两年的“压缩地方债规模,防范地方债务危机”,各个城市都快穷疯了。



基建停了,地铁停了,公务员都快揭不开锅了。



紧接着,又搞了近两年的“涉房贷款两道红线和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各大房企连裤衩都快被扒光了。



拿地停了,扩张停了,各家都开始裁员了。



接下来,该他们发力了。



把地方债和城投债的门槛降下来,把开发贷和涉房贷款的门槛降下来。



——2022还没来,1.46万亿的地方债已经提前下达了,3万亿的基建投资规模已经提前发力了。



去年年底,我们的货币政策发力主要围绕的是降准,主要围绕的是宽货币,主要围绕的是把钱印出来。



今年上半年,我们将迎来货币政策的又一次转折



——把印出来的钱,以极低的利息和极低的门槛,快速放出去。



2021年下,宽货币。



2022年上,宽货币+宽信用。



不出意外的话——



今年我们不仅会看到更大规模的放水,还会看到更大规模的降息,以及更低的信贷门槛和更宽松的信贷监管。





图片



普通人,面对这样的宏观环境应该怎么办?



第一,收缩经营,警惕一切扩张行为。



大碗的粉丝中,有很多做生意的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主。



我有句话,虽然可能不那么ZZ正确,但也必须对你们说——



暂时收缩经营,警惕一切不能产生正向现金流的扩张行为。



当货币宽松已经开始了,而多数人却仍然选择把钱存到银行,存成了定期。



水都已经灌了进来,多数人却想的却不是跑过去接,而是先把手里的水藏藏好。



你想想看,这意味着什么?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扩张是否还有意义?



钱都存进了银行,你开那么多店、上那么多生产线,谁来消费?



第二,保持乐观,我指的是对资产保持乐观。



我先来给大家看一张图。



下面这张图,是货币剪刀差(M1-M2)和沪深300指数的关系图。



图片



通过这张图,发现了什么?



每当M1-M2的差值,达到历史最低值的两三个月之后,沪深300指数开始“由熊转牛”,进入快速上涨期。



96年股市大涨前,M1-M2增速差达到-15%;

06年股市大涨前,M1-M2增速差达到-8%;

09年上半年的反弹前,M1-M2增速差约-13%。



包括2014年下半年、2019年和2020年,M1-M2增速差达到最低值之后,股市都会进入上涨期。


甚至,伴随M1-M2的增速差跌入历史最低值之后,楼市也会进入复苏上涨期。



也就是说,M1-M2增速差和资产行情呈反比。



增速差拉的越大,资产行情越好。



为什么?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M1-M2的增速差是怎么产生的?



M1增速下滑,M2增速上涨,两者增速差拉大。



M1-M2增速差拉大意味着什么?



前面已经说过了,意味着企业对经营没有信心,手里的活钱,都存到银行吃利息。



在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



为了稳增长,央行将进行反向调控,大规模的宽货币和宽信用政策出台。



大量的钱,以极低的成本和极低的门槛流入市场,推高所有资产价格。



只要M1-M2增速差拉大,就会有央行反向刺激政策出台,就会大概率推高资产价格。



那么,现在的M1-M2增速差是多少?



2022年1月份,M2增速以9.8%创历史新高,M1增速却为史上首次负增长,仅为-1.9%。



图片



M1-M2的增速差,拉大到11.7%,近10年最大!



你品,你细品,2022年会发生什么?





图片



写到最后,我又发现一个问题。



——又是一篇科普文,可能也没多少人耐心看完。



完犊子了,我又搞丢了流量密码。



如果你已经直接滑到了这里,我想再次提醒你:



一定要耐心看完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耐心看完。



2022年一年的政策波动和市场波动,几乎都藏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也都藏在这篇文章里。



如果你耐心的看完了这篇文章,2022年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我相信你已经有了充足的把握。



我虽然没有拿捏流量密码,但你拿捏了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