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市场不太好,不少朋友开始担心,是不是2018年又来了?[淘股吧]

想搞清楚2018年发生了什么,先要搞懂2017年的宏观大背景。

和现在“价值在地板,成长在天上”不同,2017年是典型的价值股牛市。其宏观维度核心驱动力,来源于两部分——

第一,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进程加速,对中国低线城市进行一次定向宽松的刺激,宏观经济从2016年底,出现了一轮由内需主导,且增速明显超出中长期潜在水平的景气度。宏观投资周期,开始尝试摆脱自2011年开始的总体下行区间。

第二,金毛当选美国总统后,主导了美国财政宽松进程,在美国总需求依然在量宽惯性驱使下,又踩了一脚油门,在美国制造业并没有实质复兴的条件下,这无异于给中国出口又注入了强心针。宏调金融条件,出现了中美利率共振上行的区间。

彼时,中国已经经历了接近6年的经济增速下行,各行各业的集中度都开始提高,在这种内外需双向刺激下,行业龙头的利润增速和整个行业开始出现剪刀差。外资敏感地感知到了中国核心资产,在这种条件下的低估值优势,持续流入,并最终带动内资机构加入,开始了一轮以行业龙头为核心的结构化牛市。

那么,2018年为什么又出现了深度熊市的下跌呢?

因为,当时的中美宏观都发生了不利于价值股的变量。

棚改货币化作为定向宽松,力度会受到当时宏观总杠杆率的束缚,它没有在人口、技术和制度层面改变宏观投资周期的核心矛盾,因此生效区间并不会太长,到2017年Q4,其开始进入最后的景气释放,达到顶点,并最终在2018年Q2正式结束,内需开始重新拐头向下。

与此同时,金毛政府开始意识到,中国在试图利用自己制造业优势,分享美国财政宽松的红利,并开始在各个新兴技术领域挑战美国,试图利用这次宏观复苏,去刺激技术层面的爆发,最终成功刺激经济内核动能。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对岸识破了我们的战略意图,直接发起贸易战,终结了我们这次外需搭车的企图。

在宏观投资周期转向的同时,好巧不巧,在2018年Q2,中美两国的金融条件,又同时出现了收缩。

中国这边发现,即使是棚改货币化这种定向宽松,依然会造成宏观杠杆率的系统性上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到了不得不痛下杀手解决的时候。于是,我们开始了一轮在当时颇多诟病,而后期收益无穷的紧信用过程。

美国那边发现,大总统既要经济需求端好,又不让中国人的制造业供给端搭车,量宽的余威加上财宽的新火,美国经济开始全面过热,美联储不得不开始更快的加息缩表,试图用一次紧货币过程,尽快扑灭一场由选举政治和地缘博弈造成的风险。

宏观投资周期和金融条件,出现了罕见的利空因素共振,并最终推动市场情绪进入深度熊市区间,把后来看起来很好的资产,砸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低点。

搞清楚了2018年的前情往事,我们来看看,2022年,有没有类似的宏观利空共振呢?

这就要先弄明白,2020到2021年的结构化牛市,宏观基础逻辑是什么了。

这是一场发生在宏观投资周期加速下行的结构化牛市,其核心诱因,同样可以分成两点——

其一,吸取了棚改货币化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宏调政策开始在2018年去杠杆的基础上,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系统性的整治,从土地、金融等核心环节痛下杀手,这造成了宏观经济总体性下行的加速。

同时,以白酒为代表的高端民间消费景气周期,以电动车为代表的中端消费景气周期,以光伏为代表的技术周期和政府投资周期共振的景气周期,相对于宏观经济总体的下行,相对增速差越来越明显,整个资本市场开始拥挤在这些地带,去规避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

其二,金毛政府的量宽加财宽,点了一把虚火,美联储一泡冷尿,把美国经济真实的情况给浇清楚了,美国在2018年底,开始停止加息,在2019年重新考虑进入金融条件的宽松区间,并最终借着疫情的由头,重新开始全面的货币泡沫吸毒。

这场货币政策的转向,几乎受到了除中国以外全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追随,它客观上实现了一种效果,把全球金融条件彻底揍进负利率区间,整个金融定价机制进入了“疯狂模式”。

综合两个诱因,分子端明显的景气优势,分母端日益走低的无风险利率预期,最终推升出一个围绕“成长稀缺性”的结构性牛市。

注意,相比于2017年-2018年那一轮价值牛熊的循环,分子端和分母端全由宏观驱动,这一轮结构牛,在分子端逻辑上是微观驱动的,分母端是由宏观驱动的。两者逻辑层面的差别,本身就决定了,其并不容易出现分子和分母两者共振的利空,也很难出现类似2018年那种利空共振性质的熊市。

况且,微观领域的行业景气度,自身出现问题,是可以利用数据做高频跟踪的,宏观领域的金融条件,我们这边很友好,美国那边只是看起来不太友好,其实他们更担心金融条件收紧的过程中,搞出美股的大动静来,让自己更难受。哪来的那么多利空,让你们玩共振呢?

换句话说,这种估值定价逻辑层次上的空间,就为我们在投资组合中的闪转腾挪,提供了某种可能。

比如,价值和成长,真的就是势不两立,你上我下的么?真的不一定。

价值的多头驱动逻辑强化,在于内部稳增长实质意义的组合拳,何时真正展开。成长的空头驱动逻辑弱化,在于美联储何时达到年内鹰派姿态的高点,并开始安抚加息后遗症。

因此,年内是有可能出现一次价值和成长携手做多的可能的。内部的政策发力,也许和美联储的安抚情绪,会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那时候,大家都有饭吃。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心态上,做好哪些准备呢?

放下价值和成长两派,各自的成见和争论,更不要有那种你死我活的情绪。宏观金融条件宽松的余温仍在,宽广的泡沫海洋,足以容纳两个流派,暂时的对立,只是大家都还在紧绷着神经,互相仇视,忘却了周围海量的货币,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双方得一起放弃总量,成长放弃总量提估值的妄想,价值也得放弃总量性复苏的执念,我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一起从微观领域去发掘机会,在宏观利好共振的窗口打开之前,我相信,我们双方一定会通过磨合,形成新的兼容性的估值逻辑。


总之,少一点无谓的争论,各自平心静气的坐回各自的位置,找一找自己能力圈的沙滩,有哪些在复苏阳光下闪烁着的贝壳吧。也许,当我们各自拿起一片亮晶晶的贝壳,最终会发现,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同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