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杨百万[淘股吧]
6月14日,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股民杨怀定,凌晨去世。
享年71岁。
杨怀定1950年生,祖籍江苏镇江,原是上海铁合金厂职工。
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
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
他凭借买卖国库券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捞到第一桶金的杨怀定随即转战股票市场。
然而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新兴概念。
但是杨百万以90元价格买进了面值100元的电真空,转手就赚了十倍。
真正令杨怀定一炮而红的则是1993年的上证市场。
当时整个市场气氛非常激烈,沪指更是从400点一路涨至1500点。
很多人都说这些大盘毕竟会涨到1800点。
但是杨百万不这么认为,同时还劝告各大散户不要冲动。



但是没有人听见他的话,纷纷听从那些股评家的大涨预言。
最终大盘暴跌至1000点一下,而杨怀定早在1500点的时候就已经抛售完毕。
这一次“股神”的名号响彻全国。
而从炒国债到炒股票,每次进出市场的资金达到上百万元。
那时候人们就给了他“杨百万”这个形象的称号。
人们不仅是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发家致富。
对他们的日常消费也怀有一样的兴趣。
富翁们的消费,看似与发家致富没有直接的关系。

02. 富豪消费观
但从我们常说的挥金如土、坐吃山空和入不敷出等一些词语中。
还是道出消费与其财富的关系,看得出它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富翁消费经,则是观照他的另一面镜子。
在杨百万消费经里,消费就是实用第一。
换句话说,就是看重夹里是要大于讲面子。
他用的手机只有550元,虽说是最新式的,但是专给中学生用的。
杨百万说,“手机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因为我有钱了就不在乎面子,你看我出去没项链没戒指。”
这就是上海人讲的实惠,外省人也有同样的观念表达,叫做“有肉不在折上”。
与其相反。
有的人是人无三两肉,却是穿金戴银,浑身上下披挂的叮叮当当。
还有的,到现在还在玩这样的老游戏——天天不回去吃饭,表示自己有饭局有面子。



第二,消费要考虑升值。
购买有用的商品,就是买能够让你发家致富的商品。
这并不是指的是做商品的买卖。
杨百万居住的,是个一般的小区,不是别墅也不是高档住宅。
他家里的电脑倒是买了好几台,因为是炒股的需要。
消费的一个原则是快乐和舒适,消费不能让人太累。
在上海股民中,最早买车的杨百万,则已经把车卖了,也不打算再买车。
老杨说古人讲的有道理:
无马想马,有马想车,有车盖房,有房怕偷。
这样的消费,比较吃力,而不是享受。
说到底,富翁们基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他们未成为富人的时候已是定局,有了个基本的模样。
当然,人在有钱后的消费投入、消费方式等,都是会有所改变的。
但是,千变万变,总是改不了骨子里的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