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A股这波暴跌以及抱团基金的瓦解,猪队友小渔港政府的加税政策绝对算是神助攻。[淘股吧]

写文章之前,我还特意去翻了一下,发现他们的决策也不光是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这一条,还有两个地方值得留意。

一个是延长通关时间半年,给挪到9月底,至于还会不会往后挪,还不一定。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一年经济又凉了,之前热潮的通关概念股什么莎莎国际之类的,直接歇菜。



另一个则是大幅调低个人所得税征收门槛,他们称作“两万改一万”,啥意思呢?

就是说税额出来后,原来最多可以从应纳税额里直接减掉两万的额度,现在最多只能减一万,相当于是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率。

不知道别人看了啥感情,反正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地方丸蛋了,虽然听起来可能不那么主旋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地方号称国际金融中心,免税港,它和上海、深圳等地方比起来,能吸引全球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无外乎两点:

一个是低税率(和坡县不相上下,甚至还更低一点),以及来去自由。一个是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

之前因为怡情治理不到位,导致关口紧闭,进出不自由了,现在又来个加水,等于光环一夜之间全没了。

而加税,一个加股票印花税,一个加个人所得税,无异于在中产阶层面前亮刀子,已经不能用收割来形容了,说杀鸡取卵都不过分了。

这是得多穷啊,才能吃相如此难看啊。



貌似以前也调过印花税,但之前的都是往下调,唯独这次,逆国际潮流大幅往上调。

美国早在1966年便停止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德国的该税种也在1991年时停止,日本1999年4月1日取消了包括印花税在内的所有流通票据转让税和交易税,2000年6月30日,近邻新加坡也取消了这一税种。

哪怕天天被骂死了的大A,也只是对卖方单边征税,而港股是对买卖双方都征收,属于全球仅剩的还对股票交易征税的少数主要市场之一,其中印花税收的最高。

现在还往上加,这是生怕死的不够快么?


#历次HK股票印花税调整后恒指走势一览#


私以为,港股市场算是毛衣战中的受益方,因祸得福,收获了一大批原本打算去美利坚上市的中资企业,去年下半年开始,刚来了一波小阳春和资金南下热潮,结果就搞成这样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港府太穷了吧。

数据显示,2019至2020财政年度,印花税占港府收入的10%,当中约一半来自股票印花税。

看来是地主家没有余粮了,只能对长工们下手了。



HK,曾经是我心目中很美好的字眼,受港剧和HK作家的感染,一度很向往中环的白领生活,甚至差一点就去那里奋斗了。

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写过,大学毕业那年,家里人希望我继续读研,但我自己实在没心情考,于是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申请港校研究生。

因为英联邦的高校大多是申请制的嘛,很多材料甚至可以事后提交,结果还挺顺利,拿到了三所学校的offer。

记得有一间大学发来面试要求的时候,我还在滨江实,直接抱着电脑跑卫生间里在马桶盖上完成了对谈,一个小时聊完,我腿已经麻的站不起来了。

一开门看到保洁阿姨拿着扫帚站面前,她说听到有人在厕所讲英文,以为在自学,怕待里面太久被熏晕了,特意守着。



当时港校一年的学费只要10万多一点,而我的户头自己攒的加上爸妈给的是26万,签证手续办的七七八八,眼前就要走了,我开始打退堂鼓。

当时办公室里已婚人士全都在讨论房子,这让我很焦虑,觉得万一毕业回来已经涨上天了怎么办,于是冲动之下把学费拿去买房了。

写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这举动很英明啊,大富你接下来要凡尔赛吗?当然不是,但当时我因为经验不够,清空账户刷的那套房子并不是很好,买完之后楼价就跌了,站在高岗好多年。

而跟我一起申请学校,学的还是极其冷门的社会学的学姐,毕业后留在香港卖保险,没多久赶上香港保险风口期,年入7位数。

又找了个鹅厂码农的老公,后来的事情闭着眼睛也能想到了:鹅厂上市,两个高薪打工人拿了永居,生了一儿一女,在HK和深圳分别买了房子,买完没几年,深圳房价也上天了……



这件事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很多年里的无数次夜晚,我都在想,如果当年南下了会怎样,我们那届过去的学生,有80%都留在了当地,其余的也都是去深圳和上海。

如果我去了,应该也会留下吧,毕竟那么好强的人,不一定也去卖保险,可能做的是别的,但路肯定和现在的截然不同吧。

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短视,以为自己辍学买房是一笔合算买卖,但实际上长远看是亏的。

房子只要不卖掉,浮盈终究是纸上富贵,但放弃了深造的机会,牺牲掉的是个人前途的可能性,而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多年后我再出国,无论是花费还是精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件事给了我两个主要的教训:

1、凡事要想的长远些,不要光顾着眼前利益。

2、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如果你没有被改变,要么你的知识不够,要么你拥有的不算是知识,最多算常识。

第一个教训里关于眼光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我的生活中上演。

就比如节后的股市大跌,让包括我们群友在内的很多股民和基民很肉痛,我虽然账户也蒸发掉不少,那些钱够我喝一辈子白粥了。

但实话说还能接受现实,一来不接受也没用,二来经历过这么多贪小便宜而吃大亏的教训,这一次我选择相信自己。



都说大跌的根因在于基金抱团股的瓦解,坦白讲,那些白马股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会被选中抱团吗?并不会的,对吧?

而这些龙头白马们,年前和年后基本面发生变化了吗?并没有,有些公布出的业绩甚至很好,既然这样,跌完难道就不会再涨上去吗?2600块的茅台天生丽质,跌到2000块的就不是了吗?

所有人都知道巴菲特的“和企业一起成长”那一套心得,但这些年没几个人成为下一个巴菲特。

所有人都知道茅台很好,长期拿住一定能赚钱,但实际上没几个人真的会去买它,买了的也守不住,这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还是眼光长远和眼前利益的问题。在拿住等待长期回报和短暂激情之间,99%的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需要忍耐需要逆人性,而后者过把瘾就死。



第二条知识改变命运那个,真的是我的肺腑之言,很多人认同的一句话叫做“人不可能赚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哪怕你赚到了,最后还是要失去。”

但如果换个角度理解,正因为人不可能赚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你才要一直学新知识,争取见识到认知范围之外的世界,从而赚到并守住和它相匹配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