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股吧]
“短短20天内,中央级别的政府会议就4次提及‘新基建’,频率令人匝目,资本市场更是掀起了新基建研究风潮。”

文|金德路
编辑|封成

在这个该死的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抱着各自烫手的人生,通过身体的延续——手机,来感受外界纷繁复杂的希望与失望。

从某种层度上来说,这已经算是技术赋予我们不小的恩赐。通过隐秘的电波,尽管处于方寸之间,但我们仍能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互相问候,甚至能够侃大山了解各自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点滴趣味。


除了这种精神愉悦的满足慰藉,时代对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更是有不菲的供给。吉林的黑猪肉,海南的芒果,挪威的北极深海鳕鱼,近郊果园的应季蔬果……只要你想,足不出户便都能汇聚到你晚餐的餐桌上。

这便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不断升级打造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力量。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运输,保障,每一个环节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显得足够强大,运行得严丝合缝,效率堪称完美。即使是在这人员流动被按下暂停键的疫情时刻,它们的运转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显然生活的延续从来不是只有商品的交易流转,科研攻坚,知识授受,乃至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甚强大的基础设施,来增加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这是艰难开年时光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还有努力和有先见之明的人和企业,他们默默努力,积极耕耘,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用技术和多年积淀的强大基础设施,为我们构建起一道隐形防线。


突发而至的全民压测

一夕之间,全民钉钉。

两亿人在钉钉在线办公,全国14万所学校,290万个班级,1.2亿学生和350万教师,都在钉钉上“停课不停学”;全国的20个省市、将近100个城市启用钉钉复工平台。

当一款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爆发,同时在线人数和带宽呈现指数级增长,产品居然还能够稳定运行,背后一定藏着什么诀窍。

这时,大家的视线转移到阿里云上。作为支撑钉钉的数字基础设施,阿里云连续紧急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创下短时间弹性扩容的记录。唯有如此,钉钉才能不崩,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才有保障。

简而言之一句话:阿里云强,则钉钉强。人们突然发现,在这些可见可用的服务后面,统统是阿里云在支撑着:

阿里云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在全国122个城市上线服务;近100家金融机构采用阿里云提供的“数字防疫系统”实现安全复工;超1万名开发者基于阿里云提供的免费云资源,开发各类抗疫和便民小程序。



全民上云,云上战“疫”,成为科技抗“疫”的一大绝招。这样的情景,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见的。

还记得十年前那场BAT三大佬齐聚的大会吗?当别人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说要等1000年才有未来的时候,马云却坚定地站边云计算,志在必得。



阿里云不负众望,仅用了三年时间,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上获得了绝对的领先,进入世界前三,公有云全球市场的3A格局(亚马逊微软,阿里云)就此产生。

也正是在实战中,阿里云从底层技术层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不但扛过了双11一波又一波的高峰,还参与了诸如铁路12306等国家重大难项目的支持,打造出极强的底层支撑能力。

如果说去年双11全面上云是有准备的战略攻坚,那么现在疫情下钉钉爆发则是突发的应急处置。无论是哪一种,都对弹性计算有超高的需求,对基础设施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好在,这些极难的全民压测,阿里云都扛住了。


数字新基建的战“疫”进行时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云计算的理解,还停留在“网盘”的阶段,但情况早就起了变化。

在阿里云跃居全球第三、形成3A格局的早期,技术话语体系也形成了类似的三强局面,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来临。三者都代表了技术的未来趋势,并不孤立。



谷歌云前AI负责人李飞飞就曾表示,云计算带来的是AI的普世价值,云可能是AI目前最好的落地平台之一。通俗理解就是,云计算是AI和大数据的天然土壤,帮助其发展成长,大数据和AI又能使云计算平台的能力得到极大延展。

这恰恰是阿里云在技术发展脉络中天生的战略卡位优势。

不难理解,依托云计算的土壤,结合诸多技术能力的基础设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在阿里自身庞大体系内经过验证,再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是一套阿里基础设施的标准长成通路。

从小的方面,淘系产品里面一系列AI小工具开始被普遍使用;大的板块,阿里云诸如“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概念一经提出,便被市场所接受并风靡。

这样小小的应用,在疫情期间,都幻化成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给2300万人提供了AI服务。AI+云,大显身手。

尽快杀死疫情最有效的方式,是切断一切有可能传播的源头,而在这最主要的确诊与防控上,阿里云给医生提供了最有用的帮助。

作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救治医院,郑州岐伯山医院为提高疑似病人确诊效率引入了CT影像的AI诊断,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疑似确诊,它甚至可以把疑似案例的确诊时间压缩至20秒内,准确率高达96%,而这套算法正是由阿里云与达摩院医疗AI团队联合研发。

从2月15日抵达郑州小汤山“战场”到今天,已经有16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落地使用,在这些医院里,阿里云变成了一位与奋战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一样的战士。


仅仅几个月前,在2019年云栖大会,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就给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基础设施下了定义:云,数据智能,智联网,移动协同。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日后的蓝图,甚至有点过于理想化。

如今看来,发挥巨大作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放缓,只会提速。


悄然发生的认知转换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在经历了一段令人窒息的抗疫时光后,复工复产,经济复苏成为了疫情之外的社会主旋律。甫一开场,“新基建”这个词语就频频出场、议论纷纷。从舆论讨论来看,新基建不仅承担着经济复苏的重要任务,还担负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使命。

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细化工作,指出要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短短20天内,中央级别的政府会议就4次提及“新基建”,频率令人匝目,资本市场更是掀起了新基建研究风潮。

这可能是阿里云期待已久的时刻。3月6日,张建峰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阿里云将全力投入数字经济新基建,将阿里巴巴20年建设的技术能力带给全社会,帮助政府和企业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

过往,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新技术,在大多人的视野中都是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而经此一“疫”,遭遇黑天鹅突袭,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这种认知变化必然带来行动改变,新基建将重塑业界生态。去年,我们曾在《云计算的流派战争》一文中提到,全球公有云市场存在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其背后的论据是,在技术发展这个高成本投入的业态下,头部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本,更丰富的实战经验,来打造更强的基础设施。

实际上,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都存在这样的马太效应。当有的人还在摸索AI底层技术的时候,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已经在杭州,上海等城市飞速运转,帮助政府抗击疫情。世事就是这样,一步慢,步步慢。



十年前三大佬齐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十年后我们再回想,虽变换了天地,但今日的答案,或许早已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