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带着5万资金入市,当时以为读了两本有关股票的书,看了几本财经杂志,就可以纵横股海,怎料想到市场竟如此多艰,身处其中和站在门外高谈论阔完全不一样。买的第一只股就是北斗星通,当时想着国家要强大必须要依靠军工,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事实不是这样的。。。。。。。。在此后的两年里有幸接触到缠论这本书,当时翻开第一页时就感觉相见恨晚,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是说说正题吧。 技术,所谓技术只有在多个独立视角的组合下,才有大的意义。只有技术,对复利的结果,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在积累时间上,和理论的最大化盈利效率,是有差距的。[淘股吧]
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第三买点,有的能够非背驰力度中枢新生,而有的却只能中枢扩展,对于同样的技术买点,如何提前辨别两种力度的不同,就需要其他因素参与进来分析,但归根结底,技术因素起到主要作用。为什么这么说?比价关系和基本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其实比价关系本身,就依附在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面上,这两种因素不可能天天有变化,而技术不同,技术面几乎每天都在变化,行业之间与行业个股之间的比价关系一旦确定,基本不需要跟踪处理。例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的比价关系,不可能出现中国建筑市值2000亿而中国交建还在500亿的情况。板块与板块之间,同一板块的个股之间,这些关系是一个长期而近似稳定的状态。但因为启动的先后顺序有别,就因此有了板块轮动的现象,而最终这些板块轮动,仍然是以技术面的特点,技术的呈现着。
技术,有技术固有的缺陷,终归结底,技术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而对于所有股票的k线图,这些模式都可以人为打破的,在分力和合力那两篇文章里面有这方面更详细的阐述。
此外,对于不同资金量、不同阶段目的而言,技术的运用是可以变化的,乃至那三个或者N个不同的系统,都是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单独设计。如第一阶段的积累时期,就可以把个股活跃度,板块协同性,和技术面结合起来。而在第二阶段中线运作的时期,就可以把基本面、政策面、比价性等和技术结合起来。这是个依据当下条件的动态调节过程,当然除了这里说的各个系统,还可以另外添加调整。
对于散户而言,特别是第一阶段的积累时期,现在股票这么多,完全按照技术系统来筛选股票是不合适的。例如在牛市初期,基本都是成分股在打头阵,如果切入的板块不对,就容易出现即使有买点,但买点后涨幅很慢很小的情况,甚至在买点介入后遇到中继性的盘整,执行不到位还能亏损。
而即使在牛市中期,板块之间也是轮动的,而轮动节奏并不会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型来运行,不同的情况下,轮动节奏会有快慢之别,还有级别之分,只是技术,这个节奏是无从把握的。 好了几天就先说这么多了,开始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