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高科 从2014年开始转型“科技投行”。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园区的属性是“房产”还是“产业”,是“低端”还是“高端”,需要通过股权投资实现。股权投资可以让开发主体与园区产业项目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通过投资,引导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未来的产业园区而言,将更多的是去房地产化,是更多地实现产业导向。股权投资可以一方面为园区开发主体的运营打造内在平衡机制,实现从土地财政到税收财政的转变,即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资本运作,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收益。并通过循环滚动的方式,形成“投资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布局,即解决“钱怎么不断的来”的问题。


  金融机构参与科创园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起,我国部分国有园区开发公司开始涉足股权投资。例如: 长春高新 ( 000661 )于1996年,募集资金投向了某生产基因工程药物项目,农业复合棚膜项目,超扭曲液晶显示项目等项目。


   苏州高新 ( 600736 )于1996年,将募集资金投向了AH型万能式断路器项目,同时参股江苏富士通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张江高科( 600895 )于1997年投资了复旦张江项目。 中关村 ( 000931 )于1998年募集资金筹建中关村科技项目风险投资(基金)1亿元。长春高新最早起家的项目,就是源自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利。


  但股权投资对于园区开发公司,特别是上市开发公司而言,在一开始并非是“主业”,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公司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加快开发出形象、募集资金搞开发。而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的企业或技术研发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对于很多技术研发企业而言,当时的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并不能完全支撑其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作为园区开发的主体,上市公司通过强大的融资功能,可以通过股权投资与园区企业建立合作纽带,但此时的纽带更多的是一种“帮一把”、“扶一把”、“推一把”的概念,甚至是对未入驻企业进行“招商”的手段之一,与如今张江高科所提出的“时间合伙人”理念初衷不同,也就是说,这个阶段,股权投资更多的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副业”。


  张江高科转型


  “可以说,加大产业投资的布局,也是内在的一种迫不得已,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葛培健指出。


  张江科学城等战略的实施,一是意味着传统园区开发模式的终结,园区开发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即从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的转变,从房地产开发向产业创新引领的转变,从土地资源买卖到创新资源流动的转变。也就说,园区开发运营要走产业引领、创新驱动的新路,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张江高科“房东+股东”模式的前瞻性,即保留租金收入,把房地产的买卖收入靠投资收益来替代,又切入了整个园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来最大限度来分享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二是标志着“伪产业地产”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产业引领+基金操盘”时代的真正到来。未来的园区发展不会再是各地招商局领导“全国蹲点”的做法了,而是更加注重资源有序流动,通过产业整体设计、各地分工协同、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市场运作,围绕“产业引领、基金操盘、精准定制、增值服务、运营为王”这五个方面实现创新。要实现这五个方面的突破,关键是要对接国家战略、寻求先进对标、实现产业升级、注重资源整合。


  张江高科参与产业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如果说早期张江高科参与产业投资的目的更多的是配合园区招商和服务,现在张江高科的产业投资已经完全走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特征鲜明的一条道路,即:深耕张江园区,以科技投行为引领,通过产业投资与科技地产和创新服务的有机融合和高效联动打造独特的“新三商”的商业模式,并以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引擎企业作为自身的使命和重任。


  截至2017年3月,张江高科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为37.89亿元,累计投资创业投资类项目99个(含直投和委投)。其中,已上市企业26家(包括完全退出8家),预披露企业2家,拟上市企业12家,改制企业1家,真正形成了“投资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