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草木荣
王阳明说的“知”,说的是潜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感觉。
他说的不是说你看一本书或者看文章的这种知,这种知是需要理解的。他说的这个知是说你打着电话也能知道车该怎么开,你听着音乐也知道自行车该怎么骑,是不需要有理解过程的,是自发的,知和行之间是没有时间差的,就好比你闻到臭的东西,你立马会厌恶,你是在闻到那臭味的同时,就已经厌恶它了,而不是闻到之后又起了个心思去厌恶它。
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方法,不是教你知道的去做,不是教你把知和形统一起来。王阳明他是在描述一种状态,就是说这两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事物,是事物的两个面而已,就像人的脸,人只要一出现,必然有左脸也有右脸,就好比如果你被东西扎了一下,被扎的这个行为,和你疼的感受是同时的,是不可分割的,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上面说的是浅浅的,如果你能够听懂的话,我接着说更深层的,比如你的大脑晚上知道该劝你睡觉了,潜意识那个真知,这时候就会跳出来反对他,想再熬一会来满足欲望,最后你会发现大脑说的不算,还是得由潜意识这个真知做主,结果就是很晚才会睡着。比如你想去跑步,潜意识里马上就会产生累和疲倦,这种坚持的痛苦,跑步就会被搁置下来。记住,任何人本身就在此刻,就在现在,当下你现在都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你的行,只能是你潜意识本身激发出来的。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潜意识才是王阳明所谓的知。当然我这里用的潜意识,只是一个很接近的概念,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真正这个东西其实属于佛家的“末那识”,它是掌管每个人“我执”的,也就是除去“眼耳鼻舌神意”六识之外的第七“识”,就是“末那识”,而第六“识”的“眼耳鼻舌神意”,最后的这个意,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个以为的“知”,就是知道抽烟有害健康,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知道应该锻炼身体多读书的那个知。但是这个第六识的意识,受“末那识”影响的,自己根本做不了任何决定。“末那识”指执行人类的意志,就是那些“贪嗔痴慢疑”的人性。
所以王阳明讲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致良知,前一句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讲的就是个人的分别,产生了每个人的我相,于是产生了善恶相。第二句,知善知恶致良知,是说你得让第七“识”,也就是“末那识”,真正的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才是良知。比如这个“末那识”,我们现在姑且叫他潜意识,他本身不知道跑步是好,早睡是好,读书是好的,所以你要修他,一切你想干的事就能干成。
就像吃饭、睡觉、呼吸这些事情都已经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你觉得做起来难吗?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修的是这个心,这个“末那识”潜意识,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要“致良知”。它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那个良知的意思,而是说能够达到满足我们本心,也就是我们的佛心,能够满足我们本源心的那个真知,才叫良知。然后你的行为就会自发的自己做到很多现在你看来的难事,做起来就会像喝水一样,你会知道怎么喝,怎么拿杯子,怎么仰头。
人能做到行随心愿,事情就会引发质变,必然引发来境随心转。这就是每个人的“龙场悟道”,人会变得非常的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到,王阳明也是这么嘱咐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