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应该继续打板吗?

打板是我们大A在T+1和涨跌停双重制度规则下诞生的特有的一种模式,大A玩短线的人很多,很多人也参与打板,进而形成了打板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浓厚氛围的产物诸如龙头战法等。很多知名游资都是利用打板的手法从小资金逐步做起来的。就我目前所知,打板的玩法几乎是在大A获利最为迅速的一种模式(参考那令人羡慕的几乎单边上涨的昨日涨停指数),但前提是打板水平极高才行,很多游资就是把打板练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打板文化氛围如此浓厚与很多人对打板的宣传是离不开的,本人最开始接触股市时看的书籍就有龙头战法等,受此影响也就知道了打板,还有很多媒体人或博主或大佬也会讲打板,间接起到了宣传打板的作用。我想玩短线的散户们未必打板,但知道打板的应该是十有八九。打板玩的好的人多去布道,表面看是增加了潜在的对手,实际是增强了打板的文化氛围,培养了潜在的接盘侠。因为即便是打板高手教了一些东西,多数人也还是做不到那么好,更多的打板人都会沦为接盘的韭菜(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须知价值投资赚的是企业成长的红利,玩短线的人赚的是玩短线的人的钱,玩打板(追高)的人赚的也是玩打板(追高)人的钱。为什么这么多人玩打板,除了追求短期较高利润外,还因为大家现在的共识是涨停后有溢价,所以大家都去打板,甚至是接力。只要这样去做的人很多,就会形成打板–有溢价–打板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里面,氛围能够维持。但是如果这个状况发生变化,假设玩打板的人变的很少了,接盘的人也就变少了,溢价就会减少,溢价减少甚至没有了,谁还去打板。大家的共识变成了这样:既然打板第二天赚钱和亏钱的概率变成了50%,那我就不打板了。没人打板就没有首板,那何来二、三、四板呢?所以打板高手要想继续打板赚钱,就应该多多传授技法,不要吝啬分享,培养更多的人去玩打板,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这样才会有潜在的接盘韭菜。打板高手(包括很多游资)赚的是打板文化氛围浓厚的利,当这种文化氛围不复存在,打板和龙头战法也将会成为历史。打板这种模式生命力已经很强了,网上搜打板模式应该是宁波敢死队2000年左右发明出来的,现在打板也依然吃香,可能没有之前那么香了。如果有一天昨日涨停指数变得像其他指数一样有涨有跌的波浪线(现在几乎是单边上涨),那么打板模式基本就被淘汰了(这里是假设维持制度规则没变,如果取消了涨跌停规则,那更谈不上打板了)。

最近很多人(尤其是很依赖打板的游资)在埋怨量化,因为量化降低了打板溢价(目前也只是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就是量化导致的),打板效果变得不再那么好了。骂也好,声讨也好,都可以理解,毕竟影响了自己赚钱嘛。这里关于量化我提一嘴,量化说他们可以活跃市场,确实如此,但他们活跃市场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人说既然量化说他们活跃市场,那他们怎么不去新三板或者那些不活跃的股,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政策规定他们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金去到那些本身就不活跃的市场(显然如果真出现这种规定,那也是不合理的)。量化的资金并不小,如果他们去到那些不活跃的标的,他们的买入就会导致价格的明显上涨,他们的卖出也会导致价格的明显下跌,这种本身就不具备流动性的标的,他们把货出给谁呢,他们进入市场也是为了赚钱,不是来做公益的,他们也会选择本身流动性很好的标的进行买卖,效果自然是本身就活跃的标的更加活跃,所以量化活跃市场也并没有骗人,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回头想一想,大资金诸如很多游资,还有你我这样的短线客会去买卖那些天天走锯齿状本身就不活跃的股票吗?

昨天有个人说为什么他要骂量化,因为我们有可能成为游资,却成不了量化。他说的很有道理,但也不全对。的确,从目前来看,小资金做大的最佳路子就是打板模式玩龙头,前面那么多做大的游资前辈几乎都会打板。量化如果真的改变了打板的生态,那我们小资金通过打板这个路子做大的难度就会非常大。但是谁说小资金快速做大的办法就只有打板这一种模式呢?游资数量很少,但他们基本也只是传承打板模式并将其发扬光大,真正开创打板模式的也就一个人,开创者是比发扬传承者是更稀少的存在。所以如果打板模式不行了,一定会有一个在交易上造诣极深的人开创一种新的模式可以使小资金快速做大,这样的人是比游资更稀少的存在。那个时候,一种全新的文化氛围也将到来。

以上皆为本人原创,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