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总涨幅 | 年度复利 |
大盘 | -4.5% | 21.2% | -58.7% | 216.8% | 51.6% | -17.3% | 2.2% | 94.2% | 9.95% |
优异 强买 | 109.1% | 84.0% | -37.1% | 404.0% | 147.9% | 10.6% | 25.3% | 4091.1% | 70.51% |
优+待定 | 70.6% | 81.3% | -41.4% | 459.2% | 67.1% | 16.7% | 57.5% | 3015.2% | 63.44% |
优 买入 | 73.3% | 120.1% | -44.5% | 361.2% | 105.8% | 19.9% | 56.5% | 3668.4% | 67.94% |
优 待定 | 66.5% | 106.1% | -44.6% | 445.5% | 57.3% | -6.1% | 10.1% | 1586.1% | 49.72% |
优-待定 | 88.9% | 113.0% | -43.7% | 307.1% | 61.9% | -19.3% | -0.4% | 1100.1% | 42.62% |
年度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总涨幅 | 年度复利 |
大盘 | -4.5% | 21.2% | -58.7% | 216.8% | 51.6% | -17.3% | 2.2% | 94.2% | 9.95% |
优异 强买 | 117.5% | 43.3% | -12.7% | 85.4% | 35.9% | 11.7% | 34.4% | 929.0% | 39.52% |
优+待定 | 97.8% | 41.4% | -34.6% | 320.6% | 27.9% | 28.4% | 35.8% | 1616.7% | 50.10% |
优 买入 | 86.6% | 75.2% | -40.2% | 212.1% | 31.2% | 12.7% | 39.7% | 1159.7% | 43.61% |
优 待定 | 66.6% | 46.8% | -45.5% | 194.8% | -12.8% | -5.1% | 20.1% | 290.6% | 21.49% |
优-待定 | 75.0% | 49.0% | -34.1% | 161.4% | 9.5% | -14.3% | 9.3% | 361.3% | 24.41% |
持有8季 | 持有7季 | 持有6季 | 持有5季 | 持有4季 | 持有3季 | 持有2季 | 持有1季 | |
1季报强买 | 5.58% | 16.60% | 12.42% | 5.80% | 11.20% | 13.02% | 11.23% | 20.51% |
2季报强买 | 10.85% | 7.14% | 11.91% | 18.84% | 2.31% | 18.80% | 15.27% | 17.88% |
3季报强买 | 14.93% | 4.81% | 2.86% | 15.82% | 20.11% | 11.36% | 16.34% | 29.94% |
持有8季 | 持有7季 | 持有6季 | 持有5季 | 持有4季 | 持有3季 | 持有2季 | 持有1季 | |
1季报优+待定 | 26.95% | 3.11% | 16.05% | -2.31% | 10.16% | 2.45% | 15.65% | 8.82% |
2季报优+待定 | 6.14% | 39.42% | 2.83% | 20.39% | 1.69% | 13.02% | 14.10% | 21.58% |
3季报优+待定 | 14.26% | -4.26% | 6.02% | 9.19% | 22.31% | 8.21% | 27.77% | 12.92% |
持有8季 | 持有7季 | 持有6季 | 持有5季 | 持有4季 | 持有3季 | 持有2季 | 持有1季 | |
1季报优 买入 | 20.72% | 11.32% | 7.22% | 2.45% | 12.19% | 7.93% | 14.72% | 15.28% |
2季报优 买入 | 6.71% | 21.44% | 8.86% | 13.33% | 8.34% | 12.43% | 16.80% | 17.07% |
3季报优 买入 | 16.81% | 4.24% | 10.29% | 16.08% | 9.20% | 4.39% | 15.93% | 17.12% |
持有8季 | 持有7季 | 持有6季 | 持有5季 | 持有4季 | 持有3季 | 持有2季 | 持有1季 | |
1季报优 待定 | 21.27% | 8.61% | 15.53% | 1.11% | 15.16% | 6.82% | 6.67% | 14.95% |
2季报优 待定 | 5.22% | 24.87% | 4.65% | 7.32% | 7.02% | 10.33% | 4.98% | 18.91% |
3季报优 待定 | 16.37% | -0.62% | 22.16% | 10.48% | 17.06% | -1.33% | 16.00% | 15.36% |
持有8季 | 持有7季 | 持有6季 | 持有5季 | 持有4季 | 持有3季 | 持有2季 | 持有1季 | |
1季报优-待定 | 13.02% | 15.07% | 13.61% | 5.85% | 11.92% | 6.62% | 5.55% | 8.66% |
2季报优-待定 | 11.12% | 26.51% | 9.63% | 6.29% | 0.51% | 14.41% | 7.05% | 19.08% |
3季报优-待定 | 18.60% | -5.75% | 14.49% | 10.18% | 10.95% | -2.68% | 17.14% | 10.93% |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相关报告:
上面的表格倒数1、2、4的表格抬头里的“买”应该是“优”,写完就发,没核对清楚,请股天乐帮忙改下,谢谢
多谢楼上各位,附件表格早上发给股天乐,他来信说未收到,因中午发完贴后就出门了,没看到他的来信,刚刚又给股天乐发送了一次,等会他收到会上传到主贴中,表格有两页副表,前面的是历年各个季度的选出股,后面一个是全部股票的历史评级,暂时截止到10Q3,等5月初全部数据披露后我再在下面的帖子里更新到11Q1,还请有电脑编程测试能力的网友用多种方法测试下效果,或者看看我们的测试是否有错误的地方亦好,先行谢过。:)
再贴两个详细的测试表吧,主贴里是以年为单位,下面以季为单位,因为比较长,所以每个表分两行贴:
1、03年Q3至10Q3,以报表数据对应的季度收盘价买入,持有2个季后以季收盘价卖出并换入另一个选出系列。
季度 | 2007Q1 | 2006Q4 | 2006Q3 | 2006Q2 | 2006Q1 | 2005Q4 | 2005Q3 | 2005Q2 | 2005Q1 | 2004Q4 | 2004Q3 | 2004Q2 | 2004Q1 | 2003Q4 |
大盘 | 19.0% | 52.7% | 4.8% | 28.8% | 11.8% | 0.5% | 6.9% | -8.5% | -6.7% | -9.3% | -0.2% | -19.7% | 16.3% | 9.5% |
优异 强买 | 11.4% | 75.2% | 22.4% | 54.9% | 15.2% | 13.5% | 12.2% | 0.4% | 4.1% | -5.7% | 18.2% | -22.7% | 17.6% | 16.5% |
优 买入 | 40.8% | 52.6% | 13.3% | 50.3% | 21.3% | -0.5% | 11.6% | 5.0% | 3.3% | -1.0% | 16.2% | -6.4% | 21.8% | 18.2% |
优+待定 | 50.7% | 40.9% | 1.6% | 45.8% | 7.7% | 4.8% | 16.9% | -6.0% | 5.3% | 0.9% | 13.4% | -9.3% | 28.9% | 18.8% |
优 待定 | 59.4% | 31.3% | 0.2% | 63.5% | 3.4% | -7.1% | 11.3% | -2.5% | -10.8% | -2.9% | 5.1% | -19.2% | 14.6% | 13.3% |
优-待定 | 53.3% | 19.0% | 7.3% | 39.1% | 9.4% | -0.9% | 3.4% | -8.0% | -12.1% | -3.5% | -0.8% | -20.7% | 22.9% | 3.0% |
季度 | 2010Q3 | 2010Q2 | 2010Q1 | 2009Q4 | 2009Q3 | 2009Q2 | 2009Q1 | 2008Q4 | 2008Q3 | 2008Q2 | 2008Q1 | 2007Q4 | 2007Q3 | 2007Q2 |
大盘 | 10.7% | -22.9% | -5.1% | 17.9% | -6.1% | 24.7% | 30.3% | -20.6% | -16.2% | -21.2% | -34.1% | -5.0% | 45.3% | 20.0% |
优异 强买 | 36.7% | -9.3% | 15.0% | 46.6% | 12.5% | 28.6% | 34.7% | -5.6% | -20.0% | -23.9% | 0.0% | 3.4% | 19.8% | 115.6% |
优 买入 | 33.7% | -6.7% | 3.7% | 34.0% | 13.6% | 27.9% | 51.7% | -0.1% | -18.3% | -15.3% | -30.9% | 16.2% | 41.2% | 52.1% |
优+待定 | 30.5% | -20.7% | 16.6% | 41.4% | 0.3% | 32.0% | 57.4% | -13.0% | -30.2% | -13.2% | 0.0% | -3.2% | 97.8% | 33.2% |
优 待定 | 31.8% | -14.8% | 10.3% | 34.5% | 4.8% | 34.4% | 54.0% | -5.0% | -26.2% | -17.0% | -18.8% | 11.3% | 62.6% | 60.4% |
优-待定 | 28.5% | 0.1% | 5.8% | 38.8% | 8.0% | 37.1% | 53.6% | -6.4% | -23.7% | -23.4% | -12.9% | 10.8% | 63.6% | 36.4% |
季度 | 2007Q1 | 2006Q4 | 2006Q3 | 2006Q2 | 2006Q1 | 2005Q4 | 2005Q3 | 2005Q2 | 2005Q1 | 2004Q4 | 2004Q3 | 2004Q2 | 2004Q1 | 2003Q4 |
大盘 | 19.0% | 52.7% | 4.8% | 28.8% | 11.8% | 0.5% | 6.9% | -8.5% | -6.7% | -9.3% | -0.2% | -19.7% | 16.3% | 9.5% |
优异 强买 | 11.4% | 40.8% | 2.5% | 0.0% | 15.2% | 15.0% | 14.5% | 0.0% | 4.1% | -6.3% | 14.3% | 0.0% | 17.6% | 0.0% |
优 买入 | 40.8% | 56.2% | 11.7% | 0.0% | 21.3% | -3.2% | 13.3% | 0.0% | 3.3% | -3.7% | 14.7% | 0.0% | 21.8% | 0.0% |
优+待定 | 50.7% | 55.6% | 9.7% | 0.0% | 7.7% | 8.3% | 22.1% | 0.0% | 5.3% | -0.1% | 5.4% | 0.0% | 28.9% | 0.0% |
优 待定 | 59.4% | 32.7% | -7.0% | 0.0% | 3.4% | -9.3% | 9.7% | 0.0% | -10.8% | -3.0% | 4.8% | 0.0% | 14.6% | 0.0% |
优-待定 | 53.3% | 16.4% | 2.2% | 0.0% | 9.4% | -2.0% | -0.5% | 0.0% | -12.1% | -2.0% | -11.0% | 0.0% | 22.9% | 0.0% |
季度 | 2010Q3 | 2010Q2 | 2010Q1 | 2009Q4 | 2009Q3 | 2009Q2 | 2009Q1 | 2008Q4 | 2008Q3 | 2008Q2 | 2008Q1 | 2007Q4 | 2007Q3 | 2007Q2 |
大盘 | 10.7% | -22.9% | -5.1% | 17.9% | -6.1% | 24.7% | 30.3% | -20.6% | -16.2% | -21.2% | -34.1% | -5.0% | 45.3% | 20.0% |
优异 强买 | 32.7% | 0.0% | 15.0% | 42.5% | 14.7% | 0.0% | 34.7% | -7.2% | -18.2% | 0.0% | 0.0% | 6.8% | 18.2% | 0.0% |
优 买入 | 31.6% | 0.0% | 3.7% | 36.8% | 12.3% | 0.0% | 51.7% | 2.9% | -22.7% | 0.0% | -30.9% | 11.9% | 42.0% | 0.0% |
优+待定 | 25.2% | 0.0% | 16.6% | 35.5% | -2.1% | 0.0% | 57.4% | -8.3% | -30.1% | 0.0% | 0.0% | -6.4% | 79.4% | 0.0% |
优 待定 | 27.8% | 0.0% | 10.3% | 18.2% | 5.5% | 0.0% | 54.0% | -9.6% | -33.5% | 0.0% | -18.8% | 0.8% | 39.3% | 0.0% |
优-待定 | 25.6% | 0.0% | 5.8% | 31.8% | 3.8% | 0.0% | 53.6% | -6.5% | -27.7% | 0.0% | -12.9% | 4.7% | 46.5% | 0.0% |
卧牛兄好,累是比较累,但也是件乐趣,长期持有那么一两个股票平时难免无事可做,鼓捣点这个东西也算是个打发,何况与朋友们分享也有独特的快乐,等啥时候有空我把历史选出股的详细数据打个包放上来,有兴趣的可以再琢磨下。:)
多多看的很仔细,如果看持有季度的收益的话,只持有第1季收益率是最高的,但实际中因为一年只选出3次,所以只持有1季就会产生一个季度的空仓,这样年收益就会低于持有2季,并且最关键的是,它不具备操作性,因为报表披露与季度收盘有个时间差,对应的收盘价往往是买不着的,而能让你以更低价格买到的要不就是熊市、要不就是选出股中不太适合数据研究的那一类了。所以最能够做到的操作还是剔除数据披露季度的那种,如果我们把空的第2季度换成头一年3季报选出股的话,也就是3季度选出股的持有3季的当季收益率,那应该就解决了空的问题,收益率应该会比第2种测试结果更高一些。但上面的持有季收益测算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统计时间还不够长,对不同季度选出股的持有季度数收益的总结难免受到06、07超级大牛市时间节奏的影响,不见得是个科学的总结。
茅台03兄好,你长期持股的做法和对公司及行业的洞见非常钦佩!我现在正研究九阳股份,想请你给帮忙看下。我发现它的大部分资产是货币,计有22.8亿的货币资金,其总股本7.61亿,合每股含现金2.99元,而其净资产为3.82元,说明它抵御风险能力非常强,事实上该公司无债务,无论长期还是短期。
我认为九阳公司主要价值是商誉,渠道和研发能力,它的制造能力在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是较小的。根据年报,生产人员占47.5%,其他依次为销售19.3,技术18.5,管理7.3,行政5.3,财务2.1.就是说,它把最核心的业务,掌握在手里,而不那么核心的业务很多外部配套了,这样做的后果是,因制造能力和供应链的问题,使得它在低端的豆浆机等产品上,受到了美的等公司产品比较大的压力,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更注重研发和渠道,使得它在更重要的高端产品占据优势,在新产品推出速度上占据优势,从而赢得未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目前的股价是15.32元,市盈率为19.7倍。它10年的分配方案是每股派发0.5元红利,它在4月15日召开股东大会,应该在股东会后一个月内分红,以目前价格购入,分红后就不到15元。前期它公布了让市场议论纷纷的股权激励方案,条件是百分之5的年利润增长率,即使以这个目标来看,今年只有18倍的市盈率,我认为是不高的。九阳的目标:以厨房电器为核心,积极培养豆业、净水两大新兴产业,继续探索厨电类、护理类小家电产品领域的多元化经营,坚持大品牌的发展战略,打造健康与创新的品牌形象,将公司发展成为健康饮食电器的第一品牌。以上是摘录自10年年报,我看好它的未来发展,相信长期投资它是有利可图的。当然规划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究竟发展的如何,还有待验证。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分析,请给鉴定。
visker兄好,我正好要出去,就简单讲两句吧。九阳我不是特别了解,关键在你怎么定性它未来的发展吧,就我的直觉上,没有太觉得它的竞争优势能长期延续和强化,虽然从表观上看它的数据还可以,但在估值上它相对家电行业并没有什么优势,并且它的市值和它的发展计划相比空间并不大,属于做好了未必有大的上涨,但做不好就可以有大的下跌空间那类,并且最关键的是,它的毛利率在2010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如果这种下降是非偶发的,那么它估值下移的空间可能还不会太小。
补充一句,如果你是看好它在新领域里的发展计划、也就是增量部分,最好比较下增量与存量的比率,存量就已经不小的话,增量发展好了给你的贡献也未必太大,因为你为它的存量支付了本金,增量只是你的回报,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存量做的好就认为增量也能好,最好是它在新的战略点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保障投资安全的良好惯。如果它是因为存量受到了压力想拓展增量的那就更要警惕了。我马上要出去了,就简单讲讲供你参考。
非常感谢!确实如兄所言:存量还是受到威胁,利润率继续下滑的可能并不算小。增量能做到多大的量仍然是未知数,因为存量较大,增量短期不可能显著改善业绩。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保障投资安全的良好惯。认同,为确定付出一定代价是明智的。再次感谢!
visker兄,这和确不确定不搭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我们要惯接受不确定并从中发现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确定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我指的是风险收益比、也就是赔率的意思。见到兔子就撒鹰也不代表你能抓到它、或者抓到了也不见得是只有肉的兔子,但起码会更稳妥点。它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有个行业大象想和它抢食,这是让人最不安的,从目前的股票价格上看也没有把这个不安体现出来,如果说价格充分反应了企业未来可能会碰到的障碍,你现在赌它能挺过去,哪怕可能性再低也至少是场公平的赌局,否则赢了就维持现状、输了就脱裤子的话,那恐怕连赌都算不上了吧。
茅台03兄,九阳和美的市盈率差不多,比格力市盈率高些,但相比下九阳的股本还是小些的,从业务发展和股本规模来说,它更合适和苏泊尔相比较,比较苏泊尔的32倍,九阳20倍的市盈率还是说的过去的。
家电巨头美的对九阳的威胁比较大,但豆浆机相对于美的,只是众多品类的一个,九阳却是根本所在。九阳作为豆浆机的代言人,它在豆浆机的形象不是美的能比的,就如同格兰仕之于微波炉,在美的的进攻下,仍然是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保住了近半壁江山。在九阳的占有率下滑到60左右时,我个人认为,大致稳定了。
九阳我研究是个轻资产公司,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品牌和渠道。它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创造出这样一个全国叫的响的平台,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机遇。我认为价值很大,可以往这个平台装进去很多东西,就像九阳说的,厨电类、护理类等小家电产品领域,我主要的着眼点是这里,中国人的厨房还很空。另外未来我认为,美的之于九阳,就像九阳之于苏泊尔。
visker兄好,我觉得它和苏泊尔可能不不方便进行估值类比,毕竟行业空间、格局、产品延伸点上都不相似。并且它现在应该还只是产品阶段,品牌只是依附于上面的识别而已,还没有到重复体验或者心理引导而带来消费忠诚和消费信任的地步,远未到品牌的内核,谈其价值为时尚早。至于平台的话,恐怕美的比它更有资格也更成气候。再有你说它目前的格局是需要大量金钱时间和机遇才能达到的,这就是重置的角度了,而重置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愿意在这个时点进行重置,否则这样的算计就没有意义,何况它目前的市值也已足以体现它过去的成绩,对现价进入的人来说,只能期许未来,而这个未来在美的面前就不那么令人放心了,至少从收入报表上看,令人突兀的增速下降幅度就已经显示它在丧失进攻性,你可以认为它已经经历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大致稳定,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看到暴利的诱惑或者安全边际的保护,如果这样的话,那还操那份心做什么呢?当然,我对这个领域没有研究,瞎聊吧。。。
茅台兄对公司的观点确实非我能及,谢谢。
个人心理原因对九阳我虽不愿完全放弃,但等待更确切的信号还是更理智些。
也非常感谢茅台兄无私的把研究结果公布给大家分享。
茅台兄好,对您曾经卖掉横店东磁换入格力的事情印象很深,事实证明38元卖掉横店东磁的决策时对的,19元买入格力的决策也是对的,但最后格力割肉走了,就有些看不懂了。既然是价值投资中长线持股,必定是看重格力的低估,如果认为19元是低估,又为何在更低的价格卖掉?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先买入,后研究。仔细研究后发现诸多疑点和利空,最后越分析越紧张,再加上股价持续下降最终割肉离场。这就是当时莫大说的“价格最能改变人们的预期”。如果茅台兄对格力的研究也能如600519一样深刻,应该是越跌越高兴的才对。
随性而发,对兄非常敬重,只是讨论,还望见谅!
midsmile兄好,顶住下跌是需要信念的,当时的格力没有给我这种信念,或者说是我没有发掘出应有的信念吧。我不是一个喜欢持有低估值票的人,在我看来估值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便宜的价格买入当然高兴,但这些并不会带给我逆境坚守的信念,毕竟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坚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可以忍受更大幅度的下跌,但前提是这个企业能够让我看到可达数年的高质量成长,当时的格力我没有看到,我不是说它不能达到持续性成长,而是这种成长是我不太能确定和有把握的,是我的能力圈之外的东西,所以我没有敢在上面坚持,虽然从目前来看,当时的放弃绝对是个错误,但问题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不过回过头来说,这个错误并不是发生在我卖出的时候,而是在买入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达到对它的深度认识就激情介入了。哈哈:)
很高兴又看到了茅台兄的贴子,谢谢,学了!
另外,茅台兄最近有没有关注过什么好的行业或个股?能否拿出来给兄弟们学一下?
哈哈88兄好,投资是件很个人的事,如果不是有明显区别于市场的观点,我再看好的品种都不会去说,一是没有重复市场观点的必要,二是可以避免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影响,加上我大部分舱位都是长时间不变的,而自己没有或很少的品种亦不会研究的太充分,说多了也显虚浮,所以我还是比较享受务虚的网络生活,交流下理念即可,如果一定要说什么个股好,我想这个数据模型选出来都应该是我认为值得关注的吧,毕竟这是在我理解的投资逻辑下写出来的筛选模板,如果你有觉得需要讨论的个股,可以先谈谈你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下就好:)
茅台兄最近好兴致。
市场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兄请教一下。
1. 历史表现一向稳健的格力电器,1季度持续高增长,预计超过30%。 目前的PE却只有15倍。 考虑到空调的产业升级包括(农村市场的快速启动以及城市市场变频空调的更新需求),特别是家庭中央空调的未来巨大空间。
兄台认为目前的估值是否具有长期介入的价值?
一般市场看法认为空调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但家庭中央空调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对传统空调进行换代的能力, 这可能是市场所忽视的一点。
目前,一套100平米的户型,家庭中央空调的价格一般为2-3万元。
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大约为1千万套。 如果有5分之一采用家庭中央空调的话,则新增市场空间为400亿-600亿。 目前家庭中央空调的净利约为25%或更多。 则利润空间为100亿-150亿。
格力电器目前是国产中央空调的老大,但是占有率也只有10%不到,如果其能复制其在传统空调的辉煌,也就是50%的市场占有率, 则有50-75亿的新增利润空间,大概是10年利润的一倍左右。
这只是家庭中央空调的保守估计,考虑到商用中央空调具有的空间,空调行业发展还是相当可观的。
另外,考虑到空调行业早已经进入双寡头竞争的时代,价格战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格力电器的净利变化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的市场变化。 未来几年随着美国进去加息周期和中国的紧缩政策的持续,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的风险并不大。
不知道兄台的看法如何?
更正一下,格力10年的净利润约为40亿。 所以,家庭中央空调的潜在利润空间约为目前格力利润的2-3倍左右。
家庭中央空调在欧美的占有率约为70%左右,目前在中国不到10%。
舒越秋兄好,这个票我已经好久没看了,所以只能就你提到的方面交流下。长期介入点和估值关系不大,只和这个企业是否有长期高效的成长相关,如果在你那么乐观的推想下也只能有1倍的增长话,那仅凭这个就不应该算长期介入的充分理由吧。何况你的1/5、50%这几个数据要达到也不晓得要多少时间,另外净利25%是个相当吓人的数据,考虑到它目前的毛利只有20%多一点,扣补贴外的净利只有4%左右,所以我有点怀疑你上面这个数字。并且我比较喜欢关注现有情况下的变化与增减,这样把握起来容易点,新的领域可以期待,但别算的太满,谁晓得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的格局呢?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个企业的能力,那就也没问题,有些人好象天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就像历史中的一些领袖一样,啥不可能的最后都成了,对这样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啥都别想,盲从就是,毕竟我们判断和选择的基础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先加油。茅台03兄关于格力的分析着眼点和我大致一样,从其22%的毛利和4%的销售净利看,护城河近乎于无。是我绝对看不上眼的一般竞争企业。不过,格力的20多亿的补贴收入在全行业补贴政策结束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体现在销售利润里,从而改善所看到的数字。巴菲特说过,买企业就是买管理者。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可以把一个一般企业搞成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段永平的BBK,甚至进化成卓越企业 ,比如苹果。卓越的管理者和他传承的企业文化是另一条护城河。
我给格力的总体得分还是挺高的。
卧牛兄说的好,这也是我后面那句话的意思。我过去读史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感触,有些人看上去很简单的方法很不充分的条件却屡屡成功,许多决定性战斗往往简单安排就可以连续胜利,而有些人看上去非常无懈可击且有充分的准备却有意外之失,所以我总说不要去看去学成功者做了什么,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像同样是宽恕,有的因此得到爱将、有的却因此杀身,这里就不是怎么去做的问题,而是怎么识的问题,但识的过程亦无章可循,矛盾之处又太多,读史的时候我总会把自己代入去想象,思考如果我是那个位置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但往往发现无论怎么做,总能在其它地方找到相反的结局,这就是历史的复杂和世界让人敬畏之处。
在企业里也是一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推进一些东西,但最终效果差别非常大,这其实是很多看不见的东西在起作用,比如说他的精气神、比如说公心与私心的出发点、抑或就是这个人的运气等等,像以前打仗有位名帅选部将要看看面相,要长寿富贵之相的才派以重大战斗一样。所以如果你要认为自己投到了一个王者企业的话,盲从是最好的,任何分析都有局限,就像70年前跟毛祖干革命,谁能在一开始就知道日本侵华、知道苏联移交东北的事情,患得患失想太多的就肯定跟不牢了。不过这样的结果就等于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是功利投机的话,这就是消极等待的做法。对于卧牛兄说的优秀管理者,我是认同的,但我更喜欢好的生意,拥有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自主定价能力的企业比好的管理层对我的吸引大的多,哪怕后者带来的回报更大亦如此,毕竟王者可遇不可求。
对格力的分析有些粗糙,让兄台见笑了。 不过,格力10年来一如既往的稳健和优秀确实令人爱不释手。
价值投资者都希望能投资“拥有好的生意,拥有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自主定价能力的企业” 但是,这样的企业太稀缺了,而且在A股的估值往往高不可攀。
不知道红酒行业里的张裕是否符合茅台兄的条件? 目前张裕B的PE只有25倍。 茅台兄台能否谈谈对张裕的看法?
我给你个建议,在研究股票的时候最好不要从估值下手,这样你很难找到真正的大牛。最好放在两升一降的企业上,也就是收入、毛利率有大提升可能、费用有下降把握的票,然后再去对照在此基础上的动态价值,给个概率折扣的安全边际就行了。至于你问的票,我过去好像也简单说过,最近的情况我也不晓得,你最好能提供点的信息这样我比较好回复,不过就我自己来说,只要有白酒还能继续投资下去,我就不会去看红酒。
茅台03兄好,吉峰农机不知道兄关注过没有?这家公司按我的理解是:未来有前途,目前仍需等待!我对比了连锁老大苏宁02年的数据,当时苏宁还未上市收入为35亿,营业利润2.5个点不到,净利0.58亿(2011年吉峰收入36个亿,营业利润3个多点,净利0.66,亿),经营环境也和现在的农机行业差不多。吉峰11年收入翻番,并且连续3年翻番,这足以说明市场够大,只要公司自己不犯太大的错未来几年收入大幅度增长是应该大概率的事情;毛利率问题:今年公司毛利率比往年有一定下降,翻看公司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出最初几年公司的毛利率也很低,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毛利有了较大的提高,10年是公司投入最大的一年,也是公司全国布局的一年,南北差异和各项费用增加都在所难免。因为公司有从低做高的经历和经验,所以,未来毛利再次提高和费用的下降也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但遗憾的是公司目前估值较高,11年第一季度也未预增(这是个问题),所以还需要更多耐心观察和分析。。。。。。
知道兄对各类公司有独到的理解,所以请兄指点并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