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四的国资委会议催化下,
工业母机板块连日来强势上涨,而
新材料也是该会议上提及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今日(24日),工信微报显示,工信部20日召开全国人大重点建议《强化基础材料创新赋能“中
国创 造”》办理工作座谈会,提出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新材料创新发展的统筹谋划,持续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基础材料创新赋能“中国创造”》相关建言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材 集团总工程师,
凯盛科技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寿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作为
玻璃新材料专家,彭寿两会期间为基础材料创新持续发声。彼时彭寿建议,要将关键基础材料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给予资金支持。
3月份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早已提出,将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
新兴产业 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回顾过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知识中心研究员龙海波此前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第三代
半导体 、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大飞机用铝锂合金、大尺寸
石墨烯薄膜、高品质高温合金等一批重点品种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部分材料领域已突破关键工艺参数、产品批量稳定性、型号系列化等瓶颈,为海洋工程、航空
航天、
新能源 汽车 、
物联网 、高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步入“十四五”,
5G、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智能制造 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
智能 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这对基础材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自产率提升的过渡阶段,位于全球新材料产业的第二梯队,与美、日等优势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高端新材料技术和生产偏弱,近年来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未能满足国内高端产品需求,材料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2020年我国新材料总产值达到5.3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5%,预计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增加至10万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5%。该分析师对具有自产率提升潜力的新材料细分领域进行了梳理,提出轻量化材料、航空航天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塑料、电子电器电容新材料、多用途新材料、光学和电子化学品是七个主要方向。该分析师重点推荐了PI薄膜制造商
瑞华泰 、PI及光刻胶制造商
八亿时空 、硅片生产商
沪硅产业 、生物基聚酰胺生产商
凯赛生物 、光学膜供应商
长阳科技 、
OLED材料供应商
瑞联新材 和
奥来德 。
《
科创板日报》梳理了
科创板已发布半年报的新材料公司,
大地熊 、
纳微科技 、
西部超导 、
悦安新材 、
欧科亿 、
华锐精密 、
建龙微纳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