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元发行价,现价不到6.5元的小盘上海本地次新股,绝无仅有。现价年分红率9%,目前非常具备投资价值了。

锦和商业,流通市值11亿,市盈率20多倍,上海本地股里最低估的,破发行价,高分红,长期底部,小盘绩优低价,筹码不断集中,一旦启动,必创新高。投资的本源不就是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吗?现在却是低估的不断低估,高估的持续的高估。锦和商业 拥有的地产,持续的盈利模式,前景广阔啊,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持续低迷的价格…

上海一线核心区域稀缺物业全市场最赚钱收租公司

公司点评:锦和商业( 603682 )成功承租上海核心区域物业 打造标杆项目提升影响力
  事件
  公司承租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10号59幢和60幢部分物业、淮海中路1487弄58号的物业,合同总金额约10.75亿元。
  核心观点
  做深做实上海市场,成功获取核心区域优质物业。公司与上海水气石公司、杨炽胤签署了《房屋租赁合同》,公司承租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10号59幢和60幢部分物业、淮海中路1487弄58号的物业,合同涉及物业地上地下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标的物业位于上海衡山路核心区域,属于一线城市中稀缺的核心资产。租赁期间公司累计应付租金10.75亿元,期间每年租金以参考前五年平均CPI和1.5%的均值递增,递增比例不足1.5%时按1.5%计算。收益分成按照计租季度计算及支付。每个计租季度公司和上海水气石公司以30%:70%比例分配该季度经营利润。租赁期间内的物业管理由公司负责,可指定旗下物管公司负责管理,有利于业务协同和保障项目盈利。

锦和商业(603682):产业园区“轻资产第一股”

公司简介:公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商,主营业务是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设计、改造和运营管理。

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上海锦和集团旗下的四大板块业务之一,专业面向城市更新领域,致力于对城市既有商用物业提供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通过对老旧物业的重新市场定位、设计改造、招商运营管理提升物业价值,并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挖掘建筑的历史文脉,推动文创产业的孵化发展。
公司主要采用“承租运营”的经营模式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海八号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
进一步分析锦和商业“崛起”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聚焦文创园区。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将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而作为文化产业的载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此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统计显示,近年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园到集聚区数量暴增至2000个以上,其中主要增长点位于中国。而当前园区上市企业中为文创产业园提供“订制服务”的较少,锦和商业就容易脱颖而出。二是提供“全价值链一站式解决方案”。2012年开始,上海很多老工厂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苦于难以转型,而即便是将物业出租,也存在很大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办公场地,尤其是富有创造性的创意产业公司很需要集中发展。锦和商业将这些传统企业的老厂房、旧建筑改建成现代化创意办公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服务外包园区等各类功能性园区,并提供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城市旧有物业价值重构。众多创意企业、文化企业进驻这些改建后的办公区域。三是“轻资产”商业运营模式成熟,跨区域多项目布局。为了进一步发挥公司在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的优势,锦和商业通过“受托运营”模式提供各类运营服务并获得相关业务收入,包括招商咨询策划、物业管理等服务,从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截止2019年底,锦和商业累计服务商用物业已达36个,已投入运营和正在改建面积累积近80万平方米,业务规模覆盖了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锦和商业2019年期末可供租赁面积并没有持续增长,未来如果要持续取得长足的发展,自然不能仅仅依靠租金收入,依然还需在产业服务、产业投资业务方面“下功夫”,提高战略新兴 业务的收入比重,进一步向园区发展的3.0阶段迈进。“轻资产”运营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纵观国内园区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初期大多是按照“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模式,依靠园区的“土地红利”发展起来的。然而在近几年,受到存量土地开发完毕、房地产行业周期变化、地方政府对“纯住宅”项目排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园区上市企业实现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不少园区上市公司都在努力摆脱“房地产开发商”的单一形象,向“轻资产运营服务商”、“企业合伙人”、“科技投行”等角色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盈利模式的升级,如何加快布局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新业务,成为产业园区领域的新趋势。我们相信未来A股市场上会有更多类似锦和商业这样的“轻资产”上市公司出现,“轻资产”运营将成为下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