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走进哈焊院焊接装备车间,门口一台橘黄色的大型设备吸引了记者目光。设备上一个巨大机械手臂在技术人员遥控下,正在灵活移动,进行激光焊接。

“这是大功率激光复合焊接工艺装备,是以林尚扬院士为首的院士团队经过二十多年潜心研究开发的,为国内首创。“车间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激光复合焊接工艺装备可以用于城市地铁、和谐号动车、复兴号、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的大部件焊接。近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通长部件焊接装备也已研制成功,为国际首台套。

在车间中部,一台蓝色大型设备前,一名工人正在屏幕前做着数据调试。据车间技术人员介绍,这个蓝色大家伙重600吨,是哈焊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大吨位、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接装备,主要是解决航空发动机三大热部件焊接问题。

据介绍,近年来,哈焊院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在高端焊接材料、先进焊接工艺和自动化装备领域中独特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形成了“高效优质焊接材料、高功率激光焊接技术和摩擦焊焊接技术两大先进焊接工艺,一大成组成套设备”的技术方向,突出解决“卡脖子”、“补短板、固长板、强能力”等关键焊接技术难题。记者在装备车间看到的两个大型设备,正是该院“两大先进焊接工艺”高功率激光焊接技术和摩擦焊焊接技术的代表设备。

“原来大飞机一般采用拴结的方法连接,通过我们的惯性摩擦焊接技术,可以取代这一方法,为解决大飞机的轻量化问题起到关键作用。”李连胜说。针对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制造,该院研制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满足军用涡扇系列发动机风扇盘、压气机盘和涡轮盘轴组件惯性摩擦焊接要求的大型惯性摩擦焊机,目前正在开展大飞机风扇盘、压气机盘整体摩擦焊接研究和开发,力争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制造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与此同时,在成组成套设备上,哈焊院还研制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应用于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川气东送、陕京线等重点工程的大口径厚壁油气钢管优质高效预精焊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解决国家重要工程的‘卡脖子”问题,摆脱了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