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股吧]
股票市场中,深藏着很多哲学的根底、掺杂艺术的神韵以及科学的精神,同时股票交易是一门集贸易、博弈、战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也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多个学科,有自己的规律。股票市场充满了矛盾,矛盾构成了市场价格的涨跌,市场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或绝对的错。在市场的矛盾中,在对错的市场感知中,就需要有智慧去找到一种中庸,一种平衡,不太极端,不太绝对的方式,才能适者生存。而这种智慧不是先天的,需要去修炼,去学西,而古代华夏文明中,百家争呜的诸子百家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道理,可以帮我们寻找到答案!这也是我前面连续分享的原因。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我分享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我不想用“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所以看不懂”来回答你,这样既伤人自尊,又让人觉得我自大,得不偿失!我只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说明,就像你一个中年人去对一个小孩子谈人世的沧桑,那他自然就不会懂!

实际上还真不是拿“境界”说事!如养家所说的,术方面的技法就这些,公开的,有心学的人都能掌握,所以大佬先达者们都讲道,不屑于讲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技术都是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使用,才有成功率!如A神所说,借大盘,借板块,借赚钱效应的势,就是这个道理!这好似武侠小说中,有内力的人可以随手拣物,如一片树叶打出去都能伤到人一样,或者达到人剑合一(即知行合一)的境界,一个简单动作就可以一招制敌!

可为什么,大家都不能明白呢?就是亏损以后,急于翻本的复仇心理,让人迷失了心智,不能看清楚本质!加上不合理的盈利预期,造成心态浮躁,沉迷于奇技赢巧,炫目于花拳绣腿,没有很好的积累根基,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真正的掌握!观市场中所谓的各种战法,也是在最基本的k线组合或走势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包装而来,只是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掌握的人看起来神奇罢了!当你真正的去认真学过,就会明白,如我前面分享的老鸭头,就是k线组合中的上升旗形,这里就不便多说了,自己去悟!

再关于学xi再啰嗦一下,我们读书时都会做读书笔记,为什么?首先是为了摘录精华,然后标注注解以加深印象,同样,心法也要如此才能去真正的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股票交易是一种高层次的市场活动,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股票投资最好不要先预测市场行情,而是要跟随市场。初级阶段是勤奋和技巧,中段部分是智慧和心态,高阶段是胸怀格局和道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放弃人类盲目自大的本性,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去追寻市场不属于自己的获利机会,干自己能干的事,“简化,简化,再简化”,应该是生存和取胜之道。


众生皆苦 我佛慈悲
亮我微光 渡己渡人
正题
人生难免浮躁,不喜之事也往往容易交织在一起去考验你,然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却是一种胸怀。
人也是一个喜欢展示自己的动物,却总是忽略了沉默的作用,不断沉淀自己,默默提升自己也变成了一种智慧。
不露锋芒不是愿意选择沉默,而是为了一片安静。静,也是为了一种更大的动。
尘世驳杂,红尘繁乱,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于生活中触碰禅意,于琐碎中触动禅机,在忙碌中,寻得精神的安宁。
佛道修行在心中,若欲修心,先达根本。佛陀正法心传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云: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语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所以,见性是修行的根本;所以在《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做到心不动——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
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