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硬核能力,[淘股吧]
筑牢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根基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这将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变革正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人民银行把“银行科技发展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引导金融机构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把握数字化发展方向,开展架构转型、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金融科技生态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筑牢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根基。
1.着力优化核心技术体系,分布式架构全面落地
为增强业务支撑能力,满足业务快速、高效、高质发展的需要,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应用架构由单一集中模式向多核异构混合模式转型。在2019年度银发奖获奖项目中,众多金融机构架构转型均实现了落地见效。网联采用分布式云架构体系建设多点多活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攻克了业务高峰期瞬间海量高并发交易的难题,打造了“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高一致、高安全、高可控”的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为促进消费、支持经济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工商银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完备的金融企业级分布式技术体系,有效满足了业务对高容量、高并发、高可用的需求,为大中型金融机构分布式架构转型提供了示范。当前,分布式技术体系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技术平台,分布式架构转型在行业全面落地。
2.聚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安全可控水平切实提升
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尤其重要。为积极响应国家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部分机构围绕自身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建立健全安全可控体系,逐步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微众银行成功将鲲鹏芯片投产于核心业务系统,切实提高了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安全可控水平,降低了金融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风险,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中信银行以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有效支撑新核心系统投产,完整落地企业级、全链条的安全可控解决方案。金融业信创工作在软硬件两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是金融机构坚定落实安全可控国家战略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我国金融业构建更成熟更完善安全可控技术体系的新起点。
3.致力基础及新兴技术研究,抢占国际金融科技制高点
基础技术研究是整个金融科技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各机构将更多原创理论付诸实践,不断开展数字货币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落地,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数字货币研究所积极探索基于双层运营体系的法定数字货币全生命周期设计和实现,为我国抢占数字货币发行先机、维护数字经济时代货币主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区块链+跨境金融服务”为着力点,打造基于开放联盟链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首次实现了区块链技术与外汇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和支付便利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银行自主研发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雅典娜智能多模融合机器人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服务场景,实现了金融服务的降本增效。这些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充分展现了我国金融业在部分领域已经成功抢占国际金融科技发展制高点。

深化科技创新,
打造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金融机构聚焦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关键环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发展,坚持以应用促创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不断拓展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打造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推动金融业务扩广增深
随着金融科技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变革,金融机构主动求变,融入场景、融入生态、开放协同,积极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不断拓展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金融业务全面“上云”,业务覆盖面全方位扩大。例如,光大银行“智慧云生活生态圈”建设项目,围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打造集便民服务和普惠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覆盖人群超10亿,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云平台生态圈使金融业务广覆盖,为机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生态,金融业务深度不断拓展。例如,中国银行构建的“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打造企业全球化发展社区,打通企业之间、银企、政企之间的连接,提升了获客、活客能力;同时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效、精准获取各类资源的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深度支持。金融业务深入发展,深化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2.探索实践前沿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金融机构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于多种金融场景,不断取得业务创新的突破,促进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金融获得感。一是致力企业经营发展,推动金融业务降本增效。例如,工商银行“大数据服务云”、浙商银行“符合金融特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等项目,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不断提升金融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业务流程改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推动业务发展降本增效,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二是追求最佳客户体检,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例如,招商银行“风铃零售客户体验管理平台”以及邮储银行的“基于深度学票据识别技术和自动化业务处理规则的远程授权机器人”等,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挖客户痛点,大幅提升客户响应能力,带来客户体验的深层次变革,努力形成最佳体验,从而实现金融服务质量跨越式提升。
3.推进全方位科技创新,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潜力不断释放,金融机构通过全方位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金融业数字化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一是数字中台重构数字化转型体系。农业银行全栈式技术中台体系,打造数字化云平台基础技术设施,解决了传统IT到移动化、分布式、云应用等各类应用的平台化支撑问题。二是数字场景丰富服务方式和产品供给。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银行数据中台建设与应用项目,聚焦“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运营”三大关键场景,为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科技交付模式创新和交付能力提升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实现路径。三是数字渠道畅通金融普惠深度和广度。百信银行开放银行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使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广发银行智能财务顾问平台打造“投融资+”居间撮合业务生态圈,增强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4.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金融机构聚焦金融风险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实践技术应用和流程优化,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提高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和处置的准确性,风险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加强安全技术创新应用,提升风控智能化水平。例如,平安银行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等构建的智慧风控平台,使风控能力更高效更智能;光大银行基于高安全性设计的多模态生物识别平台,提高了客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通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风险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了风控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优化风险防控流程,构建一体化防控体系。工商银行反洗钱智能及开放服务项目覆盖反洗钱工作全流程,持续为金融同业客户提供反洗钱服务并全面“赋能”。中国银行全球缓释管理系统项目实现了缓释管理从传统的事后信息管理向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管控的全新转变,增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银联新一代金融分布式网络架构研究,实现数据安全跨机构合作的关键技术突破。机构通过优化风控流程,加强境内外各个区域的风险防控,建成一体化防控体系,提升了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增强了态势感知、风险防控的穿透性、靶向性,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建融合生态,
履行经济社会责任担当
围绕国家战略,金融机构主动担当,对接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助力构建融合生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1.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金融与区位、产业相融合
金融机构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和发展引领作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成果落地见效,助力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振兴。一是推动区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商银行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打造数字雄安生态链建设项目,构建开放、共享的“金融+数字”城市有机融合生态,探索银行业与政府合作共建、加快区位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面助推新区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产业生态格局重塑与升级。平安银行开发的“平安好链”项目将系统全量交易信息上链,实现应收资产穿透和多级流转管理,以科技赋能产业生态,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2.衔接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衔接政府、企业、公众等生态参与者,银行机构搭建了“业务通、数据通”“慧服务、慧决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型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助力“创新型国家”、“服务型政府”、“智慧型社会”建设,实现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新生态。中国建设银行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各级政府搭建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全场景应用的政务便民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了“互联网+政务+金融”的新业态。杭州银行与中钞信用卡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司法协同平台,简化了金融与司法对接模式,实现违约信贷等金融诉讼的司法处置全流程线上化,为我国司法领域电子证据保全应用开创新途径,减少了市场经济活动的信任成本。

金融行业对科技的应用,不断走向前沿、走向尖端,有力推动了行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供需互动的良性发展局面。未来,金融业将继续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持续助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