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12月6日——湖北省召开省属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会[淘股吧]
2021年12月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省属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会,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及湖北省实施意见,持续深化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突出主业主责,注重国企功能,聚焦创新发展,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有企业,为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注入强大动力。应Y为新组建企业揭牌 王Z林讲话。
会议认为,国有企业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发挥着顶梁柱、压舱石作用。要坚决把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抓好省属国资国企改革。
会议指出,本轮省属国企改革是整体性重构、革命性重塑,要以最大决心强力推进改革攻坚突破,确保改出活力、改出动力、改出效能。要着眼做大主责主业,以战略性重组切实增强国有经济功能,加快形成战略明确、板块清晰、专业突出、规模适度的业务布局;着眼激发活力动力,以市场化改革切实优化国有企业经营,通过市场化选聘、薪酬和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新性。
会议强调,各省属企业要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布局,聚焦“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科技强省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上市步伐,积极布局新领域,加快打造新模式,及时转换新赛道,奋力展现新作为,努力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力军、动能转换的排头兵、资源整合的操盘手、资本市场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领军者。各相关单位要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压实责任、优化环境、防控风险、严明纪律,协同、高效、稳妥、规范推进改革,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开创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与此同时,改革组建后的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揭牌成立。

(二)、2022年3月7日——常务副省长张文兵强调:推动改革事项尽快落地 开创省属国企发展新局面
3月7日,省属国有企业经营运行和改革发展调度会召开,总结分析省属企业经营运行和改革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文兵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推动改革事项落地的同时,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开创省属国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听取省政府国资委和有关省属国企情况汇报后,张文兵表示,省属国资国企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改革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提高认识,正视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张文兵强调,要在奔跑中调整呼吸,一季度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决把改革方案确定的事项落实到位,尽快完成资产划转等工作,早日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要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强化创新发展,加强研发投入,充分运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裂变式发展;要强化协调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及时解决省属国企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湖北省委深改委会议——深入推进省属国资国企改革
3月16日,湖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总结2021年改革工作,部署2022年工作。
省委SJ、省委深改委主任应勇主持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D中Y决策部署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谋划推进改革工作,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关键领域和重大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强劲动力。
省委副SJ、省长、省委深改委副主任王忠林,省委副SJ、省委深改委副主任李荣灿,省政协党组SJ、主席孙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SJ、常务副主任王玲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了《省委深改委2021年工作总结报告》《省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2022年度重大改革项目论证报告》《进一步规范落实ZY深改委会议精神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讨论研究深化省属国资国企改革。

会议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推动DZY改革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地见效。

要深入总结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新经验,研究谋划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思路举措,推动改革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

要切实提升改革综合效能,注重全局性、防止碎片化,注重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注重顶层设计与探索创新。

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会议指出,深入推进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突出主业主责、注重国企功能、聚焦创新发展,任重道远。要锚定企业主攻方向,切实增强国企活力、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市场化重组整合,切实打破企业内部“坛坛罐罐”。

要坚持管好国资、少管企业、不干预经营,健全完善国资国企内控制度,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要淡化“管理”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多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发展。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四)、2022年1月15日——东湖科学城誓师大会
1月15日上午,武汉四环外,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向东15公里处,梁子湖畔,大科学装置集中建设区,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攻坚誓师大会举行。刘洁作动员讲话并领誓。
目前,湖北东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已挂牌运营了7个湖北实验室;新增的3个大科学装置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取得历史性突破,总数达到5家;已建成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根据规划“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湖北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实现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功能,支撑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进入领先行列。到2050年,四大全球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五)、湖北日报:砸碎坛坛罐罐 轻装好上阵湖北日报评论员(2022年03月18日)
打破“坛坛罐罐”,破的是“zz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破的是“散小弱乱”“枝蔓丛生”,立的是“主业主责突出”“目标导向明确”;破的是“等靠要”思想,立的是“敢为人先”的拼抢意识。
3月16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再次强调国企改革问题,指出切实打破企业内部“坛坛罐罐”,多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发展。
打破“坛坛罐罐”被反复提及,凸显了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的紧迫感以及强大决心。“坛坛罐罐”是什么?在国企改革中,它是束缚国企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阻碍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的陈腐观念,是削弱国企竞争力、发展活力的落后管理。打破“坛坛罐罐”,破的是“政Z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破的是“散小弱乱”“枝蔓丛生”,立的是“主业主责突出”“目标导向明确”;破的是“等靠要”思想,立的是“敢为人先”的拼抢意识。归根结底,就是要突出主业主责、注重国企功能,让“企业像企业”,让省属国资国企真正成为遵循市场规则、平等参与竞争、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市场主体。
“破”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把准方向。“推进国企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把握好这个前提,我们才能下准“破”的功夫,做好“立”的文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Q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国企改革也好,其他领域的改革也罢,都需要我们有一股子刀刃向内、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坛坛罐罐”,轻装好上阵。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就像另一场战役,也需要我们有敢于砸碎“坛坛罐罐”的魄力,破思想坚冰,谋发展突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各种各样、有行无形的坛坛罐罐,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速度、质量。不抱残守缺,不固步自封,从最需要、最紧迫烈的地方改起,充分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我们就能为中国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六)、从湖北高层近期一系列紧锣密鼓的部署和安排,祥龙电业这家沉睡了9年的弃子,己没有任何理由不唤醒了……战鼓已经擂响,接下来就看东湖高新区如何抓落实了。




重返“主赛道” 奋进新征程

湖北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果?“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湖北有哪些新目标、新部署、新规划?全国两会闭幕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深入解读高质量发展的“湖北样本”。


《瞭望》:2022年农历新年后,湖北召开了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具体有哪些重点部署?



应勇: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落实DZY、GW院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的具体行动,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对湖北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完善,我们将从五个方面的举措入手,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提能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一主引领”。在充分发挥武汉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湖北全域发展。武汉市将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武汉城市圈将加快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都市圈之一,力争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两翼驱动”主动找位争位。支持襄阳市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两翼城市群加快成为全国非省会城市群重要增长极,构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
第三,打造若干“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除了做强武汉、襄阳、宜昌外,还需要多个重点城市的支撑。我们将支持荆州、黄冈、十堰打造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一批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市域发展更好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发展更好支撑市域发展。
第四,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我们将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扶持、滚动实施“三百工程”,提升“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梯队县(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
第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守底线”“上层次”并举,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基地、育引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实施大创新,加快壮大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深耕厚植、久久为功,推动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兴县”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发展格局,为湖北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瞭望》: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长江干流流经最长的省份。加快绿色转型,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近年来,湖北有哪些创新探索?



应勇:湖北是生态大省,肩负着确保“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重大使命。我们坚决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生态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一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雷霆之势”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39家,湖北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多措并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水清、岸绿、河畅的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正在形成。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推进“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源齐控,2021年我省17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过去三年均值下降12.8%。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稳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三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生态环保硬约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以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6.9%,节能环保行业开票金额与税收收入分别增长95.6%、83.9%,经济的“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下大气力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难题,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在我省启动运行,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

《瞭望》:目前,湖北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亮点?



应勇:科教优势是湖北赖以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压箱家底”。近年来,我们以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建设为目标,以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要抓手,以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为基础支撑,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机构、创新平台为关键载体,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断夯实科技强省建设“四梁八柱”,为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一是全域科技创新布局成势见效。“两个中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初具雏形,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域启动建设,武汉的科技创新引领地位进一步凸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引领“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组建创新联盟,以点带面、多极发力、系统集成、整体跃升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完善。部省共建9家湖北实验室进入实体化运行,光谷、洪山等湖北实验室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新获批建设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在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居全国第4位。新入选“两院”院士8人,总数达到81人。
三是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探索实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项目组织方式,着力破除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机制、科研分配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各类创新主体蓬勃生长、创新人才次第涌现、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科技创新生态。
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发展动能增强。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升“钱变纸”“纸变钱”能力,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2021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达到2.31%,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三个过万”: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5万户,两年翻了一番;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4万家、增长90%,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8位。




$祥龙电业(sh600769)$
$中国医药(sh600056)$ $海联金汇(sz002537)$ $宁波建工(sh60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