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特斯拉牛散”1955年生于印尼,后前往美国求学,先后获得哥大国际关系硕士和纽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

  至于发家史,廖凯原在2021年底做客财经流媒体节目时曾表示,在他30岁博士毕业那年投身纽约的房地产市场,通过买入房屋并装修提高不动产的租赁价值积攒资本。五年后刚刚新婚的廖凯原夫妇买入了一家陷入负债困境的软件分销企业并将其更名为“国际软件屋”(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

  2001年夫妇俩离婚,廖凯原继续担任该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并拥有40%股份,当时“软件屋”的年营收已经达到十亿美元。到2021年,“国际软件屋”已经成为一家营收达到115亿美元的集成IT解决方案巨头,这也能解释这位“牛散”的资金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买特斯拉股票前,许多中国人或许已经听说过廖凯原的名字,不过社会舆论评价存在严重分化。

  在2005至2011年期间,廖凯原曾经向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共捐资6亿元建设教学设施并冠名,同时上海交大的法学院也因此改名为凯原法学院。捐资助学肯定是一件值得赞许的善事,后续引发争议的原因是作为赞助的一部分,廖凯原也在上述顶级学府中开课传授“凯原量子信息力学”。批评者认为中国顶级学府为了赞助牺牲了学术门槛,也有声音称满足捐款人“不违反大原则的小要求”来解决大学的实际经济困难无可厚非。

  除了捐资外,廖凯原曾经在上海顶级地段新天地投资两座超五星级酒店,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项目被迫搁置,之后瑞安房地产接盘了廖凯原的所有股份。

  固执劲头撞上牛股

  虽然廖凯原的“量子信息力学”并未获得主流学术界认可,但却给他的投资之路打开了另一扇门。

  在2019年廖凯原开始投资美股,如同许多散户一样,一上来就把大量的资金用来买入百度蔚来汽车、英伟达等知名企业的股票。在美股泡沫不断膨胀的背景下,这些投资一开始浮盈不少,但在特朗普“搞事”的影响下,光是当年五月,诸多热门股均录得两位数的下跌,其中百度跌33%、英伟达跌幅也达到25%。

  经历了大跌后,廖凯原便将持仓全部转向了特斯拉,促使他作出这个决策的原因就是:对于马斯克的崇拜,尤其是成功与这位偶像见面,应该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廖凯原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在2019年10月10日,我与马斯克在他的SpaceX办公室进行了会面,我们讨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谈甚欢以至于)忘了向其询问有关SpaceX的事情。”



  在2020年初,廖凯原一共持有230万股特斯拉股票,按照之后拆股方案计算约等于现在的1200万股。但在之后疫情重创全球的过程中,这些价值15亿美元的仓位,用他自己的话称:“几乎全都没了”。

  当时,买回1200万股就成为廖凯原“从头开始”积攒特斯拉股票的重要目标。

  与廖凯原推广“量子力学”的执念一样,后续的操作也体现出了他的固执:“押上所有的财产”买入短期价内看涨期权,当股价上涨的时候拿出一些利润换成特斯拉正股,同时拿出剩下的利润继续买特斯拉期权。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利用金融衍生品反复押注特斯拉会涨。

  结果相信大家也很清楚,特斯拉的股票连续疯涨了两年,从2020年的疫情底到去年年底的高点,其股价一共翻了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