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江福海很快就适应了欧华包装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下称“欧华”)的工作节奏。而凭借自身专业,江福海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欧华的认可。[淘股吧]

受疫情影响,4月份江福海回到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某模具工厂上班。和公司其他员工一样,虽然回到了厂里,但仍面临着厂内“没活儿干”的境遇。江福海的工资也由从前的7000余元降到了4000元左右。

5月底,一个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在该工业园上线,在不改变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员工富余企业“出借”员工给员工紧缺企业。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用工富余企业当前的人力支出成本,也缓解了部分企业紧急缺工的压力,更帮助了劳动者稳就业、稳收入。

江福海就是这个平台的第一拨受益者。从原公司“出借”到欧华之后,江福海的收入也恢复了从前水平。面对近二十名“共享员工”的到来,欧华公司总经理助理吕和军焦急的心也终于安定下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就是舍不得他们走啊。”

如今,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已有3000余名员工成为园区“共享员工”。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难题解决

2月18日,欧华公司开始自主研发口罩机,订单逆势增长50%。

“2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下班,第二天早上八点又准时到工厂。”吕和军对记者表示,当时厂里只回来了100多个员工,正常情况下厂里有230多个员工,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订单却越来越多。每天不到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吕和军记忆深刻,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5月下旬。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园区内还有不少公司面临着员工富余的情况。比如江福海4月份回到园区上班后,每天上班八小时,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这种工作时间对于他来说简直是“闲得发慌”。

“准时下班就意味着没有多余的加班费。只有基本工资和岗位补助,加起来才4000元左右。”江福海表示,如果不回到岗位上,就只有基本工资。

广东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大荣介绍,3月24日,园区企业全部复工,开足马力赶工春节拉下的订单。但到了4月,刘大荣发现形势改变,园区企业经营状况出现较大差异: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暴发,109家外贸企业订单收缩,只能走减产的路子,维系每周5天8小时基本用工;另一方面,疫情带来对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利好,农夫山泉、中光电、峰德机械等企业在疫情期间订单逆势上扬,急需扩招人员。

在此背景下,5月27日,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正式启动。来到欧华,拥有十年技术工作经验的江福海很快适应了“新公司”给他安排的工作岗位。“虽然是新接触的领域,但我有基础,上手比较快。”江福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共享用工平台在阵痛中诞生,我们希望立足企业需求,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抓手,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刘大荣表示,园区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可以短期内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这一“两难”问题。

目前共享用工平台注册企业达到90多家,从5月27日到现在,发布120多条信息,帮助23家企业完成3000余名员工的调配。

《员工出借合同》保障员工权益

作为平台搭建方,河源市高新区商会秘书长余剑平介绍,企业间富余员工余缺调剂是指在企业与借出员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缺工企业和劳动力闲置企业之间实现“共享员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

“平台搭建初期,我们收到园区内不少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其中大家最关心的便是员工和企业的权益问题。” 余剑平表示,“是否同工同酬、社保怎么办、商业机密会不会泄露等问题被多次提及。我们收集了企业的问题之后,就去咨询人社部门、劳动部门、律师顾问团队等,最终确定了《员工出借合同》。”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份《员工出借合同》由两方企业、员工三方签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没有改变,企业借用是基于职工自愿、三方信息互通的前提下,签订借用合同。同时,合同明确了借用时间、劳动薪酬、工作内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协议期满后,员工应返回借出企业,借出企业向人社部门备案销号,确保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三方签署的协议,以及设定灵活的借用条款,可以保证员工‘借出去’还能‘要回来’,消除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等顾虑。”余剑平说。

同时,记者进入“河源市高新区商会”微信后,点击“用工余缺调剂平台”,便可以看到哪些企业有富余的员工、哪些企业目前缺少工人,相关企业、缺工或富余人数、联系电话等信息在该平台一目了然。

吕和军表示:“通过共享用工平台,技术工人从‘企业小家庭’进入‘园区大家庭’。平台帮助企业在订单状况好的情况下找到技术工人,是两家企业以及员工三方的共赢。”

共享用工平台常态化

在广东,不少园区企业订单有淡旺季,因此企业是“潮汐用工”,而不同企业的潮汐期又存在差异。在企业订单集聚增长的时期,以往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引进临时用工,但新员工对生产难以快速拉动,反而造成企业负担加大、效率降低。

在余剑平看来,广东正大力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基层工人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高新区十分重视如何稳住技术人员,共享用工平台正发挥这样的作用。

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共有330余家企业在这里落户。该工业园用全市千分之1.4的用地,产生了对全市1/3的工业贡献,其中,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规模以上企业数、国高企业数等均占全市1/3左右。

“企业订单多的时候,需要四五千人;订单少的时候,只需要一两千人。但园区内这么多家企业的潮汐期不一定相同。”刘大荣表示,“共享用工仅开了一个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平台优化,让园区企业任何时候都有人干活,让员工任何时候都能通过平台得到劳动收益的充分保障。”

刘大荣表示,一方面园区将在平台制度保障设计、员工权益保障、企业生产保障方面进行优化;另一方面,推动普通职工网上培训,探讨将电子信息、模具、食品饮料等园区主导产业的基本技术培训形成模块化,通过人社部门网上培训学分将经费补贴到人,让员工有机会掌握各行业基本技能,为“共享员工”探究长远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