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股吧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私信,让我谈谈 #理想汽车赴美上市# 和新[gubar]能源车[/gubar]的投资机会,那我就随便说说。
1: 一辆汽车是否是一样成功的产品,核心不是技术原理和参数,而是用户体验,驾驶者和乘坐者的需求和感受是第一位的。
国产那么多新能源车大多数都是乏善可陈的产品,那些续航里程一般,没有什么优秀的人机交互系统,纯粹的是为了用电驱动和充电,为了获得补贴,这类车的用户体验一般都是不理想的。
我们可以以当初iPhone带给消费者的全新颠覆性体验为标准来比较,汽车能否更加的聪明深入我们的生活和日常?能否有更成熟可靠优秀的电池和充电技术?这两者的结合能否赋予使用者一种跨越式,革命性的使用体验?目前所有的智能电动汽车包括特斯拉都还做不到iPhone当年的那种程度,但是未来我认为哪怕没有完全复制iPhone当年对手机行业的彻底的颠覆,但是某种程度上的颠覆汽车工业则会发生,这种颠覆目前已经在路上了。
2: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
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盯着特斯拉,目前看都在这电动加智能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但是受制于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和与之相关基础设施的的不成熟的限制,纯电池车在里程上存在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我现在开理想one,大部分都是纯电模式下驾驶,当电量低于30%,充电会是一件事情我认为优先级靠前的要去做的,而充电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没有家充,为了充电跑去一个特定的停车场呆上半小时,其实不是一件体验很好的事,给车充电理想的场景是晚上躺床上刷手机时,用家里最便宜的电费充电。更不用谈长途旅行了,特斯拉可以事先规划超充的路线,即便如此体验依然不如加油,其他纯电车则更不方便了,高速路上的电桩目前看一方面不够快,另外一方面经常遇到整个休息区的电桩全坏,五个小时的路程,花两个小时补电,人家已经在酒店吃饭聊天放松了,你还在途中为了充电而焦虑,总有人用各种理由拒绝里程焦虑这么一个简单的客观事实,一再强调现在充电有多方便,现实是充电目前远不如加油方便,特斯拉V3级别的超充,model3充到80%依然要20分钟左右,而V3超充目前上海只有一家,电动车长途开到一半,没电了趴路上会让你的生活在这天变得非常糟糕。目前电车厂标示的里程续航都是NEDC工况,实际生活中的EPA工况是NEDC的60-70%。
所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你只买纯电车,一,最好有家充,二,250公里以上的长途不适合开纯电,粗粗打分量化一下,一辆出色的电动智能车带给驾驶者的使用体验如果没有里程焦虑,那和燃油车相比是目前我觉得是95分比70分,未来可能是100比75甚至是150比75,优秀的加速和电机驾驶体验,出色的人机交互系统,日渐成熟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这些都带给了使用者很好的体验,但是目前阶段如果没有家充,那特斯拉用户可能就是80比70了,其他可能是70比70,如果需要经常跑半径100公里以上的长途,经常会为补里程而焦虑,那体验可能就是65比70甚至60比70了。
3:造车新势力,我更看好谁?
理想,目前理想one解决了电动车关键的里程焦虑的问题,同时驾驶体验无论在纯电还是燃油优先模式下都达到了油门跟脚,加速线性顺畅,四驱系统过弯抓地极好的优点。同时智能化程度也做到相当不错,非常人性化,L2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无论是ACC还是车道保持既适合城市拥堵路段也适合长途旅行的自驾场景,如果经常有司机龟速占据快车道的现象,合适的是ACC,车道保持更适合在路况好的路段,比方说一马当先,大家都在正常限速的上限行驶,车速跟着设定的走,不需要经常切换到手动模式超车。
我个人主观偏好认为的瑕疵是增程器工作时声音不悦耳,单纯的增程器噪声还比燃油发动机好,只是和直排发动机带给人那种声音相比,有一种说不出的怪怪的感觉,纯电的安静是一种风格,优秀的燃油发动机的咆哮是一种风格,但是增程器工作的声音有一种憋着不想放屁,但是最后还是放了一个憋了很久的响屁,但是放屁者主观上又想不让人家听到的感觉
。这算是没有里程焦虑的一点体验妥协吧。
至于人机交互和内饰和其他配置,理想one以这个价格赋予了使用者绝对超值的体验,这点不是我主观认定,而是客观事实。
未来,根据 的解释,硬件的升级是未来的路径,如果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有显著提升,增程器不再是解决里程焦虑的技术需求,那切换到100%纯电赛道理想应该也能做得很好。
4:智能电动车相关产业的投资机会
A股而言,我的认知局限于相关行业的龙头,也买了一点,这些公司我认为在这个赛道确定性较高,但是估值现在至少是不便宜偏贵的,事很难说现在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但是如果市场给予机会,把估值降到一个有吸引力的水平,那应该可以做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