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其实一直都是结构性的行情,即使在大盘全面上涨的牛市里,也有很多不涨的股票,比如茅台。而每次结构性行情的切换,比如从周期股到消费股,从消费股到科技股等,需要一个较长的试错过程。因为投资者作为整体,一开始并不知道下一个机会在哪里,于是会不停地试错,去寻找那些有潜在机会的板块。也许个别投资者有先见之明,可以提前发现牛股,但投资者整体,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通过试错是一个现实的方法。


图1:机会多是试出来的

高中写看图作文的时候,经常有这么一张图,告诉大家坚持就是胜利。2020年进入下半年市场,投资者们面临的问题是医药、消费的水基本被挖掘充分了,下一步就要换个阵地继续挖,而上亿投资者作为整体,是没有领先性的,对于下一阶段的行情主线,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试错试出来的。这就跟挖井打水似的,是块平地就先挖两锹,没挖出水就换地方,挖到水的话,那就把小伙伴们都叫过来,赶紧过来一起挖。
自2007年后,每次行情往周期股切换的时候,刚开始大家会从不同的周期信号能感觉到周期股可能会有机会,于是钢铁、煤炭、有色、地产、工程机械、基建都会异动一遍。航运股也都要脉冲一下,然后就没然后了,因为实在没水,基本面太差,每次都是试两锹后离开。而那些有基本面配合的周期股,比如2017年年的煤炭、钢铁,则踩着航运的肩膀持续上涨。
经过2017~2019年的价值股行情后,价值股性价比下降,板块水位下降。投资者开始在价值股以外的地块上试错了。无论如何先买点,炒一下嘛,再仔细看看是否有基本面配合,如果没有,就当没水一样,换个地方挖。如果股票涨着涨着,发现基本面确实有很大的改观,比如医药股,之前只是被暂时遗忘了而已,再仔细一看,未来还有很多利好,那就呼唤更多投资者入场,资金继续涌入,行情也就具有持续性了。
这里比较特殊的就是券商股,每次都会异动一下,像现在这样不断在券商板块挖水,容易进入到自我循环中。而券商的水,其实是投资者自己水壶里的水,拿出来忽悠其他人说发现水了,等大家过来就可能会失望。2014年底的券商股行情,我更愿意认为那是真的地下水,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改造下,场子移动化的结果,类似于手游:网页链接。
所以,市场大风格的切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中,新风格方向的股票都会表现一下,但能有持续行情的,还是那些有基本面支撑的,如果这一轮能找到这样的板块,那持续性就可以期待了。至于那些暂时被人抛弃的板块,则重新进入到蓄水的阶段,等待下一次被挖掘。现在有移动互联网的加持,无非这种过程会显得更为陡峭,就像现在看网剧都用快进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