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三季度业绩双双飘红,但业绩背后的驱动因素却有着显著差异:前者注重对长期增长的奠基,后者则完全着眼于短期规模冲击。[淘股吧]

中国平安(SH:601318)和 中国人 寿(SH:601628)的 三季报同时出炉。 凭借今年资本市场的全面上扬,两大寿险巨头业绩长红,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8927.51亿元,同比增长18.6%; 归母净利润1295.67亿元,同比增长63.2%;

中国人寿实现营业收入6240.24亿元,同比增长15.4%; 归母净利润577.02亿元,同比增长190.4%。

只不过,凭借短期业绩爆发,中国人寿年内涨幅超越了中国平安。

表面看,中国人寿似乎前三季度利润增速更为迅猛,但实际上过去5年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业绩差异已经较为显著: 中国平安的营运利润和分红增长都稳定在20%左右,而中国人寿无论是利润还是分红,拉长看都显得有些飘忽不定。

究其原因,中国平安从短期财报表现,中期战略调整,以及长期科技储备方面,都有更为长远的布局;而中国人寿则在短期内专注于规模大幅提升,同样是业绩飘红,双方方向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


01 笑到最后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保费收入4970亿元,首年保费增速4.7%。 新业务价值同比上升20.4%。 受益资本市场回暖,外加减税政策影响,营业利润达到621亿,归母净利润达到577亿人民币。

而中国平安寿险保费前三季度收入4178亿元,但首年保费降低了7.4%,新业务价值同比仅增长4.5%。同样受益资本市场回暖和减税,归母净利润1295亿,仅增长63.2%。

力推中国人寿这一短期业绩的背后,众多分析师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事实:

作为寿险公司,短期利润增长最大因素往往来自于账面上大量资金投资运用。 比起2018年资本市场的血流成河,2019年资本市场迎来全面春天,对于人寿这样的在投资市场大开大合的“野蛮玩家”显然更为友好。

在2018年,中国人寿投资收益一项暴跌近400亿,这成功拉低了2018年的业绩基数,这为2019年高增长打下基础,我们常说的进步快源于起点低,2018难看的成绩单才是人寿净利润暴增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如果只比较两者撇除公允价值变动后的营运利润,中国平安在这项代表了“保险姓保”的营运利润数据,过去几年的增速始终稳定在20%左右,这样的增速在整个A股也是罕有敌手。

更重要的是,有赖于中国平安的良好治理水平,平安的分红与平安的营运利润直接挂钩。

因此,营运利润的增长带来了中国平安的分红高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分红总金额更是来到了历史新高,年内股息分配总和近330亿。 与中国人寿飘忽不定的分红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更看重分红稳健性的港股,中国人寿飘忽不定的分红,直接导致5年股价静止不动,而中国平安的股价则是5年5倍。


(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股价对比)

因此,同样是三季报飘红,中国人寿甚至利润增长更快,但更冷静的港股投资人显然深谙其中的道门,对中国人寿H给出了更准确的定价; 而狂追中国人寿A的A股散户显然会错了意。


02 中期战略:平安和人寿四大差异


即使是在中期战略层面上,人寿与平安的战略基调的天壤之别,在前一年换届之际也早有端倪。

从换届之后2019这一年表现来看,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的战略差异明显体现在开门红节奏,产品体系,代理人人力结构,组织架构这四个方面。

首先,从开门红节奏来看。

根据调研,拿2019年一月份的开门红来说,中国人寿在2019年1月开门红中,个险新单期缴保费这一项数据中,平安人寿负增长接近20%,而人寿增长接近90%,接近400亿。

其中原因是,中国平安全面淡化了开门红冲量的要求,减少了对于短期储蓄类产品的资源投放,全面转向保障类产品占比的提升。 而中国人寿更专注高投入追逐短期低价值储蓄类产品,做大规模。

但中国平安淡化开门红的效果也很明显,将资源投放平衡成四个季度之后,代理人产能不会再发生一年一大半举绩集中在年初两个月的情况,使得团队管理可以更有效率,现金流的安排也更加平稳。

其次,从产品体系来看。

国人寿为了追逐业绩,主打分红型年金保险,以及万能型终身寿险,采用更激进的定价利率,特点是,产品价高,期限短,偏理财而非保障; 平安策略则更为温和,价格保守,期限更长,重点偏保障。

根据中金调研,中国人寿主打的“鑫享金”定价利率已经达到了4.025%的最高值,中国平安定价利率最高3.5%,其他多在2.5%左右; 平安的缴费期间和保险期间也较长,年金险提供了3年,5年,10年三种方案,而重疾险更多都是10年起步,保险期间也以15年期为主。

这一切使得2019年,中国平安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长期保障型占比提升2.8%),带来了代理人渠道整体价值率的大幅提升(+9.9%),使得代理人新业务价值实现了2.5%的正增长。

第三,从代理人人力结构来看。

平安代理人队伍数量截至9月末124.5万人,较年初下降12.1%,较6月末下降3.2%,代理人队伍已经削减了超过17万人。 而国寿代理人规模166.3万人,同比增长14.5%,环比增长6%,比年初增长15.4%。

代理人数量一增一减背后,平安在做什么呢? 推动代理人优才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优化代理人质量。 今年这个代理人优才计划已经扩大到全国45家二级机构本部城市,优才占代理人比例接近10%,优才产能留存率都是普通代理人的1.7-1.8倍。

平安采取这一行动有两个原因,一半的原因是金融科技的进步取代了一部分代理人,平安多年技术投资取得了成效; 另一半的原因是主动提升代理人队伍素质: 虽然寿险代理人队伍在减少,但前三季度代理人人均个险新保单件数为1.39件/月,同比增长了9.4%。

而中国人寿在代理人人力发展延续了以往人海战术策略,依靠大规模代理人队伍,确保保费收入持续增长。 策略不同一目了然。

第四,从组织架构来看。

平安将之前的一二元市场划分调整为两步走数据化经营,做大做强三个渠道,五大销售区域和五大职能中心,强化科技赋能,即所谓2355改革计划。

在数据化经营方面,第一步,平安人寿将建立全面数据化雏形,实现经营、销售、服务等流程智能化。第二步,通过数据驱动经营,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在渠道建设方面,平安人寿将持续发力个险、银保及“线上+区拓”三大渠道。

在个险渠道,针对代理人群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差异化经营,借助科技手段赋能代理人队伍,助力提升队伍的产能、收入及留存率。

在银保渠道,将深耕平安银行、重点银行及中小银行等渠道,不断提升银保渠道占整体业务的比率。

在“线上+区拓”渠道,进一步构建线上客户服务和客户运营能力,帮助销售成果转化。 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国平安将线上线下业务充分融合,完成科技对管理能力的赋能。

可以想象的是,通过以上这四项调整,平安未来的增长变得更加确定,短期内的业绩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占比大幅增加,也就能够保证未来10-20年的现金流稳定,给平安的股东带来稳健的回报。



03 科技对保险业务的赋能


在科技层面的提前发车,更凸显了中国平安的战略的前瞻性。

与中国人寿这样的传统寿险巨头不同,中国平安在2018年底就将集团的Logo文字部分由“保险,银行,投资”改为“金融,科技”,这体现了公司战略意图的变化: 未来科技将撑起平安的半壁江山。

平安的金融科技业务有两块内容,一个是生态圈的建设,一个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以平安的传统金融业务为核心,寿险,财险,银行,投资分别辐射出五个相互支撑的生态圈: 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等5个层面。

技术方面,则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三大核心技术领域研究,支撑生态圈的建设和落地。

拿对所有寿险公司都非常重要的代理人效率管理来说,平安金融科技的进化可以直接帮助到平安代理人效率提升。

平安通过推出平安金管家APP,使得增员培训得以在线上进行,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通过建立多个人工智能模型,来协助团队增员,如首先通过AI技术,刻画高留存及高脱落人群的画像,并且与准增员个人特征进行对比,最后能够筛选上岗人员和脱落人员,从而达到优化代理人的效果。

作为平安最有战斗力的团队,平安通过科技赋能,可以为动态管理发展路线,建立个人最优路线和成长建议模型,以及个人动态分析模型,还可以因此提升代理人的留存率。 这些都是平安在科技投资对未来渠道网络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


04 总结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寿险行业的短期目标是对代理人队伍和产品策略的调整,而长期的价值又来自于寿险龙头对金融科技的远见投资。

公平的说,考虑到平安增长的稳定性和公司治理的优势,其未来10年价值增长的确定性肉眼可见,而加之对金融领域长期多年投资,寿险领域谁执牛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考虑估值来说,中国平安的预期股息率接近2.5%,而中国人寿股息率仅为0.4%; 中国平安市盈率10倍,而中国人寿市盈率已经接近20倍。

所以,更看好中国平安还是中国人寿? 这道选择题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