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党7天搞懂一家公司系列(22)[淘股吧]
最近有个导演很喜欢的电视剧——《在远方》,主人公姚远创立的公司正是一家物流公司,叫“远方快递”,个人感觉这个远方快递很有可能就是以顺丰为蓝本的,里面也涉及到了一点金融方面的知识,比如48集里刘云天卖出云天出行从而试图阻止罗老爷子对云天商城的收购,就是公司治理领域里的招数——“皇冠上的珠宝”,大意是恶意收购方真正看重的是上市公司旗下的一块优质资产,通过将该资产剥离上市公司体系,可以让恶意收购方败兴而归。闲话不多说,今天我们趁着电视剧的热乎劲,来看看中国最大的物流公司——顺丰控股。
h4 背景故事 /h4 1993年,22岁的王卫找父亲借了10万港币,在广东成立了一家小微企业——顺丰。通过低价策略顺丰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客户,生意做的有声有色,发展迅猛。同一年,杭州的一个印染厂里,一个叫聂腾飞的小伙子和他的小舅子陈德军也创办了一家物流公司,取名——神通,那家伙当时可真是一穷二白,办公室的全套装备无非是一个破房子、一个沙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1994年,神通开始在上海设立营业部,后来先后改名为“圣彤”、“申通”。
1997年,王卫的顺丰快递已经垄断了深港货运,当时从顺德到香港的货有70%都是顺丰承运的,但是王卫马上意识到,光深港市场绝对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市场空间十分巨大。于是顺丰迅速开始珠三角区域扩张,同时申通也在长三角区域开始扩张。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刚起步没多久,为了快速扩张,大家采用的方法也一致,就是加盟。跟电视剧《在远方》里描述的一毛一样,加盟制的管理混乱很快让几个快递公司做如针毡。
1999年,大有诸侯割据之势的加盟商让王卫坐不住了,决心联改直!当时部分加盟商已经疯狂到打着顺丰的旗号搞自营,自己建立小的快递公司吃掉顺丰的业务,还有各个区域的大加盟商仗着山头是自己的,价格乱标,顺丰的品牌形象濒临危机。经过两年多的拉锯战,顺丰终于完成了联改直这一大工程,并且在这个期间王卫也找到了顺丰精确的市场定位:高端物流,专做小件。从这个时点开始,顺丰走上了康庄大道,王卫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正好,来瞅一眼上市后顺丰的业绩:



从业上可以发现,似乎上市后的顺丰出现了一定失速的现象,这又是为啥?
h4 生意特点 /h4 h4 一分为二的物流业 /h4 严格来说,物流业并不是一盘棋,应该细分成两个行业,即高端物流和低端物流。
高端物流,又可以称为时效物流,讲究的是品质,在规定时间内,安全的将货物送达,用户为此支付相关的费用,这种快递业内叫“时效件”。中国的时效物流市场中,顺丰可以说是一家独大,没有可以和其比肩的竞争对手。
低端物流,就是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电商物流,以淘系快递为代表的三通一达都可以被圈在这里面。低端物流对于成本极度敏感,毕竟付物流费的要么是卖家要么是消费者,两方人员都不太乐意掏这个钱。
伴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物流业迎来了黄金十年,尤其是时效物流,由于玩家稀少,市场空间巨大,顺丰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表现为,顺丰的单票利润最高、业务增速最快、没什么竞争。低调的王卫在这个阶段展现了空前的战略布局能力,第一时间通过全面自营垄断了时效物流市场。另一边,低端物流的发展也相当迅猛,但是正如孔子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低端物流的玩家太多,再大的蛋糕也不够群狼分的,于是这个阶段的电商物流总体表现为“增收不增利”。后来随着玩家逐渐变少,各个物流大厂之间的竞争趋于区域割据,竞争开始缓和,整体低端物流业的利润才开始回暖增长。
继续回到时效物流,顺丰凭借其庞大的航空网络,在800公里以上的物流业务中的优势极强,深圳到北京的速度可以缩减到0.8天,比其他快递快了1天还多。这种效率归功于顺丰的直营模式,而直营模式的创建又依赖于超级庞大的投资数额。不光是效率,直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作为总部的顺丰对整个物流流程的管理更为精细,因此可以有效保障其服务始终处于高水平,货物的配送安全系数极高。优质的服务质量必然会衍生出品牌效应,而品牌效应又会在日积月累的精细化运作中带来利润。可以说,这就是顺丰至今为止一直在做的事情。

h4 出身不同,路线不同 /h4 物流行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同时也跑不了的是几个物流大厂创始人的战略选择。在2003年前后,当时的物流业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三位都有很大机会角逐快递行业的霸主地位,其中,宅急送和顺丰都采用的是直营制,而申通则是加盟制。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制度的选择最终也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顺丰是在珠三角地区起家的,由于跨境市场的利润丰厚,且南方经济发展比北方好,顺丰的业务量也大,因此顺丰快速的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也为直营打下了基础(前文提要:顺丰是2002年联改直的)。丰厚的利润帮助顺丰在缺少资本加持的情况下将直营走到了底,最终顺丰成功顶住天文数字的投资完成了蜕变,并顺利搭上了后面时效物流的又一次春风。
申通所在的长三角地区虽然市场需求旺盛,但是竞争相当激烈,因此申通从最初就面临着更为糟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申通相当于白手起家,原始积累少,同时物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和股权投资的特点,留给申通发展的路线其实很少。因此申通最终只能通过加盟制这条路杀出重围,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运营成本,最终熬到2007年搭上淘宝的快车成功起飞。
最尴尬的是宅急送。宅急送起家于京津冀,由于北方的经济发展显然不如南方活跃,因此物流业务的规模一直上不来,宅急送的原始积累一直不够。但宅急送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选择了直营路线,庞大的投资造成企业极度依赖外部输血,在业务端也由于庞大的资金压力,盲目的扩展业务线,什么业务都接,最终由于宅急送的产品定位不聚焦,扛不住其庞大的成本开支,最终在2008年的一系列变故中被压垮,资金链断裂而亡。
时光荏苒,发展到今天的物流业虽然看似玩家还是挺多的,但是细分赛道上的格局已经基本明确。中高端市场顺丰一家独大,京东由于自营物流在自身体系内强行挤出了一块蛋糕。 中低端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玩家就7个(三通一达、百世汇通、天天、邮政),从总量上看,中低端物流是我国最大的物流细分市场,上述几个玩家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之所以物流会被拆成高端和中低端两个市场,是因为下游客户的需求不同所致,这也导致了单一玩家想要通吃两个赛道的难度极大。以顺丰为例,时效物流讲究的是就是时效,时间短、安全,用户为此会乐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寄送的物品价值更高;而快递物流则正好反过来,对时间要求不高,如果物流过程出现问题造成产品损坏,赔一个就行,因此对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都很低,相应对价格就十分敏感。如果顺丰切入低端物流,很有可能会对顺丰的招牌构成巨大的负面冲击,而如果保持高质量的服务,则会因为成本高企带来亏损。同样,如果申通等快递切入时效物流,庞大的投资额也会让他们瞬间资金链断裂而亡。
h4 二流行业 /h4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发现物流这个行业是非常二流的行业。之所以是二流行业,有这么几点原因。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能力很低。快递作为网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消费,其市场结构和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肯定是分不开的。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网购的主力正好是中低收入阶层,对价格相当敏感。同时,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都改变不了物流这个重人力重资本的产业特征,要不是我国人口基数撑着,我国快递业压根发展不起来,就算现在发展起来了,盈利能力也显然难以上去。 你看,这不是二流行业是个啥。
继续拆解,现在变量有3个,消费者承受物流价格的能力低、人力成本重、投资资产重。
消费者消费能力上,我们也知道我国是个啥情况,总量全球第二(听说最近第一了),人均世界倒数,GDP里居民占比少的可怜,根据某知名咨询公司统计,中国人均存款也就不到10万块,想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根本性的问题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然而。。。这在短期可能么?
人力成本上,我国的人口增速已经开始明显递减,老龄化比例正在疯狂升高,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力成本想要下降难度也不小,毕竟给钱少了谁愿意去当快递员?得,人力成本想下降,难。
投资上,物流需要的仓库、货车、飞机等等资产的价格显然相当恒定,数据的庞大也需要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一系列的支出都和效率密切相关,这部分钱,也没啥能大幅消减的。
算来算去,物流这个行当干下去想赚大钱,好像只有提价一条道了,难度可想而知,二流行业,实至名归。
h4 产业链博弈的终点 /h4 物流这个行当之所以沦落到二流,还有一大关键要素在于,物流业处于产业链的位置比较尴尬。由于中国电商的崛起,电商的寡头垄断显然是大势所趋,作为物流业的下游,电商的话语权极其强势。当然,这里面也出现了京东这么一个奇葩,自营物流。。这个放下不谈,电商和物流的关系有点像锂电池企业里电池厂和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关系,以宁德时代为例,疯狂向上游收购用于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还有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海螺水泥,直接收购了一山。。所以,电商公司是绝对不会放着物流企业自行生长的,会想方设法自己弄一个,于是阿里搞了个菜鸟、京东搞了自营。
对于顺丰而言,在时效物流业务上,电商没有收购顺丰的可能,电商企业对这个业务显然不可能有什么兴趣,但顺丰一旦踏足低端快递业,阿里搞不好就要带顺丰一波节奏了。其实从最近顺丰的动作来看,王卫似乎颇有进军低端物流的想法。
关于这个,导演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各家快递公司的股权结构,哪个公司股权结构松散,你们懂的。。。
h4 指标 监测 /h4 h4 折旧 /h4 任何一家公司的投资密码都藏在财务信息里,只要你懂行加上认真去找,肯定可以找到。而物流公司的财务信息中,折旧这一个科目,就是最重要的财务密码。物流重资产,之所以会去看折旧,正是因为对于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绕不开的砍,为了摆脱重资产的束缚,很多公司选择了加盟制度,而顺丰则是直营,但无论怎样,物流公司旗下必然有各种各样的重资产,公司对于这些重资产的处置态度,可以显示出公司的底气,也可以用这些科目虚增或者降低利润。
先来看顺丰是怎么折旧的:


这里重点看运输工具,顺丰的电动车折旧2年,非电动车折旧4年。再来看看其他公司:
圆通:


申通:


韵达:


你看,这里面顺丰是最谨慎的,其他公司都是4-5年,顺丰直接来个4年有就算了,电动车直接来了个2年。这个指标显示了如果同样的利润,同样的利润率,那么顺丰在各家公司中,底气是最足的。
h4 如果我是王卫 /h4 前面说了一堆物流业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但是事物永远都有两面性,就像太极的阴和阳,很多不好的的东西的另一面可能会非常好,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答案总会不一样。其实物流这个生意本质上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更像是一张由货物组成的大网,你可以叫他是天网,也可以叫他地网,那么有没有想过,这张网的价值几何?
导演之前分析过上海机场,说上海机场的主营业务,也就是航运业务是一个基本不怎么赚钱的生意,但是为啥上海机场这几年的业绩扶摇直上?本质上是因为尽管机场业务不赚钱,但是可以赚到非常多的优质流量,而通过免税店提成的方式完成了庞大数额的变现。这里可以发现,其实物流也是这样的一项业务,一个刚需,可以赚到大量流量的业务,那么,物流业务能够通过什么方式变现呢?
显然物流生意不可能和机场一样直接找个什么成熟的商业模式抽成,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布局,更强大的内功。打个比方,有一个新兴行业叫供应链金融,讲的是通过供应链内部的可靠业务生态作为信用基础,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放贷款从而赚钱。你看,这个业务不就是很好的变现么?如何考量一个供应链是否可靠?这种考核方式显然要借助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来实现,而这3流中最值得信任的是什么?必然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造假的成本远低于物流,因此,如果供应链金融可以真正的发展起来,那么物流企业很可能会在中间分得一大块蛋糕。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简单提一个,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给生产商的产品做溯源。最典型的医药行业的药品溯源,生产商的产品从出厂开始,其物流信息就会跟着变成永久性标记,再过区块链技术让其无法造假(无法修改),因此可以开拓出一块新的业务领域,这种溯源的相关费用可以作为药品的必要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部分费用则构成收入,但是并不会显著增加成本,是一个边际成本很低的好生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机会未来还会有,且每项业务的体量肯定会不断扩大,产业链分工细化,人们对于工业品品质的要求及信用系统的完善过程里,会诞生数不尽的基础工作,这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为了拿下未来这片充满诱惑力的市场,对于现在的物流企业而言,就需要搭建足够的壁垒。如果我是王卫,显然会通过继续加大物流相关基础投入的方式,扩大自身覆盖的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尽可能的垄断物流行业,尤其是垄断业务流转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构成无数细分的商业信用,最终实现利润的起飞。

$顺丰控股(sz002352)$ $申通快递(SZ 002468 )$ $圆通速递(SH 600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