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双小小的鞋子,搅热了资本市场。8月19日的26个热门款球鞋成交金额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而 炒鞋 还推出了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可以看到,从虚拟货币、交易指数、市值、盈亏……炒鞋,不再是小众的游乐场,已经 出圈 成为一场资本的盛宴。一对鞋子真的可以创造出这么高溢价吗?在家电圈看来,这不现实,炒鞋不可能长久。但是,不妨碍我们从另外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同样作为工业流水线上的大批量制造商品,同样作为日用商品,一对鞋子可以裂变增值,而家电从来就只有贬值。一对鞋子,可以炒得热出天际,为什么很多家电却炒不热?或者换个角度说,为什么家电没人炒?从这一波炒鞋热潮之中,家电产业的从业者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首先,家电从来就没有过 价值稀缺性 的故事询问身边一位本职花艺师、副职炒鞋的朋友,为什么炒鞋?她说,因为有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大用户的升值预期。但是她不认为自己在炒鞋,而是在创造新的潮流文化。因为单纯基于情感的价格膨胀,不可能无限放大。但是,从文化的角度,却有很多、很大的想象力。的确,潮鞋一方面受益于球鞋文化的兴起,主流逻辑是品牌与运动明星的合作款、联名款并且限量发售;另一方面,这些联名款基本上是复刻品牌或者明星的高光时刻,糅合了运动精神、潮流文化、社交文化。2015年阿迪达斯发售的初代Yeezy Boost 750,就限量9000双。 争做skr潮人,不做小白客 。社交型、中国元素、出圈,是潮鞋消费市场的三大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我们看得出,潮鞋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具备流通和升值,是因为其本身具备了讲述价值稀缺性的故事或者元素。回到家电,同样是消费品,同样是品牌云集、明星迭出,却因为缺少和人文相结合的故事,以至于给人的印象就是家电除了功能性的使用价值,越用越贬值,没有收藏价值,更缺乏人文,甚至是文化共鸣等附加值。问题并不是出在家电产品上,而是出在一些家电企业的身上。从一开始,家电企业追求的就是规模化盈利,便宜一点可以、只要能多卖几台。却忽略了在家电规模化盈利背后,还有一条家电价值化探索的新路径。过去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今天的转型举步维艰。其次,家电一直没有用户逻辑,只有制造思维家电产业作为中国竞争最为白热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各大企业和品牌盯的是市场份额。而在规模论英雄的背后,就是典型的制造业思维,缺乏用户逻辑。这种制造思维,使得家电产业迅速规模化发展,急速发展的产业车轮碾压了市场上小众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萌芽。当下的家电市场,不管是大白电,还是创意小家电,走的都是依然是规模化路线,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如今即便进入大鱼相互吃的阶段,这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铁律。还要看到,众多家电都是作为家庭共同使用产品,家庭成员共性需求大于个性需求。因此一直作为 普世 物件,而不是个性自我物件。球鞋虽也是大众消费品,但潮鞋的产业发展逻辑与家电不一样,自产业发展开始,就是小众牵引大众,以自我展示、身份认同为主。小众消费可有效触发大众跟风,形成强劲购买力,筑造品牌价值,所以运动球鞋品牌一直在为小众消费市场卖力。哪怕是为小众服务,潮鞋也精心设计了意外惊喜:集齐Adidas七龙珠系列7个配色,虽不能召唤七龙珠,却可以用鞋盒拼出一幅完整图案。潮鞋的小众,也体现在产品和市场营销上的小众化创新与探索。新鞋发售玩 摇号 、 中签 ,吊高消费者胃口,塑造新品驱动的消费冲动;饥饿营销,产品限量,联合明星创牌,塑造区别于大众的小众潮流亚文化,建立潮流文化社区,从而创造制造心里稀缺效应。在这一点上,虽然一些家电企业也曾积极尝试和探索,甚至自创IP、合作IP等方式,赋予家电产品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赋予家电产品与不同用户群体的全新标签和共鸣,但给行业的印象却是 还欠一把火 。那么,家电有没有可能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从小众逻辑建造一个新的江湖?也许新奇特的创意小家电可以有新的尝试,闯出一片新天地。比如说,在生产方式上,脱离大工业流水线出品思路,反向定制,甚至采用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真正打磨出全球限量的大师式作品;在产品逻辑上,跳出实用功能,以品味设计和人文内涵为主体,承载出某种人文精神,使之成为一种象征……当然,最终的探索,还需要期待海尔、美的、海信、格力、方太、九阳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头部企业们,继续探索。不能只让家电永远是 天天降价 ,而要探索一条家电也能增值的新路径。====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