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刚过去一周,朋友圈的狗粮还没来得及吃完,8月15日,民政部公布了2018年的发展统计公报。里面提到中国的结婚率创下新低,再次登上热搜。[淘股吧]

印象里,这已经是结婚率今年第三次上热搜了,每次被扒出来,都会引起一波热议,可见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

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

1结婚率创新低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同比减少48万对,比上年下降4.6%。结婚率为7.3‰,比上年降低0.4个千分点,而又比年初的预计提升了0.1个千分点。

结婚的人少了,但离婚的人却变多了。

2018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46.1万对,比上年增加10.75万对,同比增长2.0%。离婚率为 3.2‰,与上年持平。

△图片来源:数据线SJX

从上图可知,2018年7.3‰的结婚率是1988年以来的30年新低。2017年以前的最低值,是2008年和2016年两次跌至8.3‰,其余时间均未跌破过9‰。

而离婚率从1988年的1.2‰到2018年的3.2‰,也达到了30年新高。

从省份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结婚率都偏低。


其中,上海的结婚率只有4.4‰,全国最低。其次是浙江的5.88‰,山东的5.96‰,这三个经济强省甚至没有突破6‰。

放眼全国来看,有14个省市的结婚率低于全国水平(7.3‰),包括广东、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的省市。

而结婚率最高的省份,则是贵州、西藏、安徽、青海、宁夏,除安徽外的几个省份都是西部欠发达省份,最高的贵州结婚率甚至突破10‰,达到了11.1‰。

不可否认,结婚率的高低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是有一定反比关系的。

而离婚率的地区分布,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放眼全国,有9个省份的离婚率高于全国水平。而最高的前三位黑龙江、吉林、重庆,这三个省市的离婚率都超过了4‰。这三个省市,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离婚率前三名。

细细观察,加上排在第五的辽宁,东北三省的离婚率普遍比较高。这个中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婚姻的保鲜期却也成了最低的。

△图片来源:21财经

而另一个特点,是西南地区的离婚率也偏高。排名第三的重庆、排名第六的贵州、加上排名第九的四川,除了云南的西南三省离婚率都超过全国水平,挤进前十名之内。

2年轻人真不结婚了?

结婚率一直创新低,难道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

结论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的结婚率在全球范围内,还属于较高的水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1970年、1995年和2014年的结婚率对比

在经合组织提供的这张图中,中国的结婚率远高于欧美诸国,尤其是英法德日这类发达国家。另外,从1970年到2014年,全世界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可以这么说,不结婚是一个全球现象。

其次,中国的终身结婚率很高。终身结婚率,顾名思义,就是人这一辈子总归结过婚,相对的是终身未婚,单身至老。

△图片来源: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在这张以四个年份人口普查为基础的已婚数据中,用30岁和35岁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终身结婚率。

其中,1990年时的已婚率都超过了95%,而到了2015年,年满35的人群已婚率也达到了94%。假如把年龄范围提升到40岁,这二十多年来已婚率基本没什么变化,稳定在95%的水平以上。

这意味着,无论年轻人多么抗拒婚姻,年领到了35岁以后,大多数还是走上了婚姻的道路。因此,中国的真实结婚率依然很高。

但也能从图中发现另一个很明显的特征——结婚年龄在推迟,也就是晚婚的人越来越多。

以25岁年龄段统计,1990年时的已婚率超过80%,2000年时跌到了70%左右,2010年时再次下跌至60%以下,到了2015年时已经跌到了50%一下。25年的时间,已婚率下跌了30%。

也就是说,2015年时,25岁左右的年轻人,有一半人已经选择不结婚。

而以30岁的年龄段统计,1990年时的已婚率超过95%,而到了2015年,已经跌到了85%左右,结婚年龄推迟,趋势非常明显。

民政部刚刚公布的这份公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8年结婚登记的人口中,25-29岁的年龄段人口最多,达到736.2万人,占比超36%。而在2013年之前,这一数据最多的年龄段还是20-24岁。

△图片来源:民政部

年轻人不是不结婚,而是把结婚的年龄往后推迟了几年。于是在各种节假日,才有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轰炸式“催婚”。

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推迟了结婚计划呢?

3谁在推迟婚姻?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

人民日报曾针对这个问题发起过一个调查。而结果显示,没遇到合适的人(29.5%)、没能力承担家庭责任(23.4)是占比最大的两个原因。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没遇到过合适的人”,基本道出了如今年轻人的现状:交际圈子小,每天基本只生活在朋友圈里,“宅”文化开始盛行。

而第二个原因——“没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主要指的就是经济方面了。

无论在哪谈起结婚的话题,经济因素必不可少。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对三万多名80后、90后做过调查,50%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最大原因是经济压力。

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房子。2012年以来这两波房地产上涨周期,让普罗大众知道了什么是“炒房”,也让房产作为最有效的固定资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房子是家,是资产,是相亲时的筹码,也成了婚姻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有了房子才有安全感,不然女儿嫁过去住哪?一辈子租房?
丈母娘刚需,才是真刚需。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高房价与低结婚率的相关性,但那句“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已经流传开来。

有经济压力的推迟婚姻,没有经济压力的就会早婚吗?

并不是。

广西师范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收入低的城市居民相比,收入高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未婚。比如上海的人均收入全国最高,结婚率却是全国最低。

另一项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工作的80年、90后农村青年,每月多挣一千元,结婚年龄晚半年;每月多花一千元,结婚年龄晚一年。

没钱的要晚婚,有钱的也要晚婚,找谁说理去?

背后大多指向一个原因——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率就越低。

在中国,1975年之后出生的城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初婚几率分别将会降低9.6%和9.7%。相应地,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个层级,初婚年龄就要延后1.6岁。

文化水平的提高,信息爆炸式的增长,移动互联时代让人们通过一个手机就能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接触到形色不同的人群,早婚早育的观念,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4单身自由

如此众多的人选择晚婚或者不婚,也造就了另一个热搜话题——单身。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4亿单身成年人,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


不可否认,一部分人晚婚确实因为“穷”,但也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享受单身生活。在人民日报上面的调查中,“享受单身生活”的人群占比达到了16.5%。

70后/80后落得单身,会被称作剩男剩女,也许因为没遇到合适的人,也许是条件要求太高所致。

但到了90后/00后的新世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他们更加追求个体独立、个体自由,他们更依赖网络,崇尚自由随性,也更喜欢独处。他们并不恐惧婚姻,但也不想落入传统婚姻生活的俗套,不想在25岁左右的年纪就要为油盐酱醋茶、为耗神的婆媳关系、为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付出太多。

在婚姻之前,他们首先要在一个人的可能性和两个人的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

于是,单身经济也在迅速崛起。电竞、宠物、二次元、独居小家电等等,单身商业也有着广阔的市场。

比如,宠物成为重要情感寄托,2017年在养宠物的人群中,41%的人是未婚状态。



比如,在二次元人群的一项调查中,单身的比例超过60%,应该是单身比例最大的一个领域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随着人们平均文化水平的继续提升,以及长辈们的思想开放,中国的结婚率还会下降,结婚年龄或许还会延迟,但在中国生育率创新低和新出生人口连续下降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已经接近极限值。

而对那些享受单身的人,也不必苛责,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状态的自由,只有送上祝福:老梁小姐姐说 努力努力一起努力。
我就笑笑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