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汽车、智能+、文旅消费!发改委等23部门发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对外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



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贡献了经济增长的60%,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愈发凸显。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推进中,为了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扩消费是重要着力点之一。

中央此前明确: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疫情中被抑制的消费,如文化旅游类产品;催生的新型消费,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文化娱乐等新消费,在这次23部委促消费政策中都得到大力支持。

此外,对于在整体消费中举足轻重、也是2019年拖累整体消费的汽车消费,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

鼓励海岛游、乡村旅游、冰雪游

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文旅等聚集性消费是此次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在疫情结束后帮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有序恢复营业,十分重要。

《实施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

具体而言,要求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推动重点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民俗游等文化体验游,开发一批适应境内外游客的创意旅游商品。鼓励各地发展入境海岛游、近海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游、历史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和实验区建设。

意见还提出,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好客流疏导和景区服务。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鼓励境外游客集中区域内的商店申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出入境便利、支付便利、离境退税、免税业等政策,形成一批吸引境外游客的旅游消费目的地。

还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意见提出,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更好发挥各地区旅游推广联盟、行业协会和新媒体作用,持续推广塑造“美丽中国”形象。鼓励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形象营销机构,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线上线下融合、游客参与互动的全方位推广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境外旅行社渠道,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促进境外旅行社宣介中国旅游品牌、销售中国旅游产品。

鼓励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线上线下融合

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2019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网上服务性消费)约8.52万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0.70%预计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有望突破10万亿。

为了培育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意见提出要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1。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

2。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

3。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以绿色产品供给、绿色公交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以及相关技术创新等为重点推进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商场。落实好现行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推动各地区按规定将地方资金支持范围从购置环节向运营环节转变,重点支持用于城市公交。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加快完善机动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回收网络。促进机动车报废更新,加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实施指导意见。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

4。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等制度,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以高水平社会服务机构为核心,建立面向基层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远程在线服务体系。

稳定资本市场财政性收入预期

尤值一提的是,这次促消费政策还提到了消费能力。

近年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上升明显,居民部分负债率增加,收入增速趋缓,使得整体消费增速面临下行压力。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是很关键的举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部分政策有一定延续性,主要从提高重点群体是收入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着手。此前,各地增加重点群体收入水平,主要覆盖了技能人才、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基层公务员、新型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此前重点在农民的土地收益上,这次还明确提到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

具体而言:

1。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政策。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潜力。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定居,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适度扩大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发行额度。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坚决查处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分红派息权益的行为。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原标题:提振汽车、智能+、文旅消费!发改委等23部门发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分享到





微信



 

朋友圈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