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相信勤劳致富,但现在这套好像已经过时了。[淘股吧]

累死累活的努力跨不过阶层的鸿沟,固化的阶层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在都市中,穷忙族一抓一大把,但思维不对就注定与财富无缘。


1、

什么是阶层?

阶层就是我穷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我根本就没得选。

阶层,代表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以及能触及的圈子完全不同。而以上三点,正是影响赚钱能力的最大要素。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在1998年,为了体验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特地选择六个城市去打工。她每到一处就隐瞒自己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

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一般工作时薪是6~7美元。一天工作八小时的话,能赚50美元,一个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些的话,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来说负担太重了。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租房,一个月还得400~500美元买食物和汽油。然后,就所剩无几了。

在一个陌生城市最开始找工作的几天会更难,因为还没找到稳定的住处,不得不去旅馆过渡几天,这几天的住宿会很快把1000美元的积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钱得赶紧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等,但是结局都一样: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的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的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所以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承担更多小时的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她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便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


2、

其实不只是美国,目前这种情况也正在中国演绎。

哪怕是勤勤恳恳也依然逃不脱贫穷的命运,资本的收入在以空前的速度席卷财富,吞噬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绝大部分收入。

房价让老百姓对资本的杀伤力有切身的感受,资金进入房地产,普通人再也无法对资本视而不见了。

过去的十几年里,今天的全款变成明天的首付,今天的首付成为明天的月供,这样的故事鲜活地上演着。

很多人,因为当年的一个犹豫,后来就永远买不起房了。不管他如何拼命赚钱存钱,但那银行卡上数字增长的速度怎么也跑不赢房价蹭蹭上窜的速度,而且差距被越拉越大。

这是一轮残酷的财富洗劫,劫的是那些没有买房的人,济的是那些先上车的人。很多人早一点凑够了首付先上了车,哪怕是蜗居,哪怕是房奴,熬过了早期艰难的那几年,后面的月供是5000还是5000,但工资从1万变成两万、三万,慢慢的月供成了零头,生活水平也开始上来了。

而那些被落在后面没有上车的人,工资增长的速度怎么也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首付成了一道坎,怎么也省不出来,可能就再也没有上车的机会了。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没有让他享受到任何的收获,反而只有被收割的苦楚。

有房的人用工资和资产增值两条腿齐头并进,而没房的人只有工资一条腿,距离越拉越大,最后形成两个阶层。

这世界,有一小部分人会越来越富,而另外绝大部分人将会越来越穷,这就是现状。

3、

马太效应是这个世界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当初王健林的小目标是“先赚它个一个亿”,因为当时他的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

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人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难,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中国的阶层已经在逐渐固化,留给普通人逆袭的时间越来越少。

除非尽快掌控一些“资本”,通过资本的配置来积累财富。否则,无论你多么勤劳,都会被榨干。而这,也正是穷人和富人的分界线。

说白了,普通人要想逆袭靠的还是把握人生一两次关键的机会,和趋势共振的机会。只有趋势的浪潮才可能带来泡沫,而只有与资产泡沫共舞,才可能真正赚大钱。

任何一种物品,只要被赋予过多的价值,并引起疯抢就具有投机产生泡沫的可能,字画、古玩、艺术品、黄金、大宗商品、期货……还有我们平常接触最多最易参与的房子、股票、债券等等。

在长久的和平发展时期,你需要的就是拥有一个分配财富的工具或介质,等待一次资产泡沫的机会。积极加入的都有机会参与财富的分配或转移,资产泡沫暴富的机会要比工作暴富的机会多得多。

而这样的机会该如何把握,这些介质该如何发现,需要的就是不断的研究学,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提高自己观察社会趋势的能力。刚开始可能会比较难,但这份努力并不会比穷一辈子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