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北京时间凌晨3点(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下午2点),美联储发布了12月FOMC会议的信息。北京时间凌晨3点半,美联储鲍威尔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淘股吧]

信息发布后,美国三大指数直线下跌,然后有所反弹,半个小时后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开始,三大指数直接扑街了。收盘时,道指跌1.49%,标普500跌1.54%,纳指跌2.17%。

昨晚一个跌,三大指数都已经跌破今年2月的水平,尤其是纳指,已经逼进20%的技术熊市线,美股长牛危如累卵。

早上起来,看着美股三大指数的K线图,想来亚洲的投资者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下午轮到欧洲投资者,看着绿油油的美股和亚太股,谁也逃不过(值得夸奖的是,大A再次独立)。

那昨天晚上美联储的决策组合包里到底有啥?

糟糕的组合
讲真的,昨天晚上的决策组合包,对市场来说,是很糟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FOMC会议的决策信息,再加上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信息,大类分就是两块,一块是当前加不加息,另一块是向市场传递什么样的未来前景。

而昨天晚上的组合包是鹰派加息+鸽派展望。

昨晚美联储再一次加息25个基点,这是自2015年12月以来的第9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到达2.25%~2.5%区间。

这次加息算是符合市场预期,不过想来市场还是有些小失落,因为11月份以来美联储鸽声频频,市场对12月不加息也是有些小期待的。FOMC会议前夕,根据CME“美联储观察”,12月加息25个点的概率只有76.6%,是最近几次加息里概率最低的。

现在美联储如期还是加了息,市场“哦”一声,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比起加息,更鹰派的是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鲍威尔提到将保持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步伐。加息与缩表,一个提高获得流动性的成本,一个直接抽走流动性,这对市场短期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组合包里另一个是鸽派展望,从点阵图可以看出,与9月份所暗示的2019年加三次息不同,这次大多数委员认为2019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在2.75~3区间,只有5位认为在3%之上,这意味着2019年可能只加息两次。

加息路径有所改变的原因主要是美联储观察到一些逆风因素,包括全球经济的放缓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等,美联储下调了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之前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下调了本地区的经济预期,现在美联储也加入了大本营。

这样,你可以看到为什么这个组合对市场来说是很糟糕的了,鹰派加息与缩表对短期形成冲击,而鸽派展望又暗示了未来可能不好的企业盈利。

市场短期看流动性,长期看基本面,美联储这个决策组合包可谓长短双杀。

美股是否要崩盘?
那接下来美股是不是就要面临2008年那样的崩盘呢?

目前美股的估值,以标普500为例,经过一番回调后,现在是19.24倍。

这个估值水平,以美联储的成熟驾驭能力,收流动性对股市的冲击有限,要杀就必须盈利消失,就像2008年一样。2008年估值当时看来也不高,但接下来经济崩盘,盈利消失,什么便宜的估值都是摆设了。

所以还是回到一个问题,美国上市企业的盈利会消失吗?

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回答美国的经济怎么样,还要回答外围的经济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说呢?

谈这轮美股股市的时候,许多投资者喜欢用股市市值/GDP这个指标,判断美股有没有泡沫。2000年的时候,这个指标是166%,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指标巴菲特用过,所以许多投资者知道。

现在这个指标是多少,37.9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呢?2018年是18.05万亿。股票市值/GDP比值是200%,这足以吓坏投资者了。

但这个指标有个BUG,相比20年前,今天全球化更深度了,以标普500的公司为例,其收入40%是来自海外,也就是实际上市值里只有60%能对应到美国的GDP,如果你这样去做调整,会发现市值/GDP这个指标用在美股上并不可怕。

全球化令市值/GDP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失效,但全球化令美股股市易受到外围的冲击。股市具体到数学语言上,就是市值=估值*盈利。即使美国的经济是OK的,但是因为美国公司有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来自海外,那么盈利这个指标也要受影响了。

所以说,回答美国上市企业的盈利会不会消失,不仅要考虑美国经济,还要考虑美国以外的经济。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背后的经济成色
在美联储丢出这个组合包之前,我们的央妈先上了碗粉,这次不是麻辣粉(MLF),不是酸辣粉(SLF),也不是特辣粉(TLF),而是特麻辣粉(TMLF)。

美联储虽然展望鸽派,但是加息还是实打实的。全球经济老大和老二,现在一加息,一定向降息,意味着啥?

其实还是之前说的了,利率是试金石,试出经济的成色几何。到这里,我觉得国内的经济不需要多说了,多说了还敏感,而中国也代表了美国以外的经济表现是什么样的。

现在只来看看美国经济。

美国的GDP中,70%是消费, 这就是为什么,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中国香港、日本的GDP增长率是明显下滑的,但美国是相当坚挺的。

消费这块,主要取决于就业情况和薪资情况,诚如美联储说的,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仍然是历史低位上,紧俏的就业市场推动了工资的上涨,目前美国的薪资按月同比增长水平是16年以来的高位(这跟美国90年代有些像)。所以有这块占GDP70%的大头担着,美联储加息不奇怪了。

逆风的因素并不是没有,而是越来越多,第一就是随着利率的往上走,对利率敏感的楼市、车市已经出现明显放缓。存屋销售和新屋销售,2018年环比同比都明显下降。

不过也不要看风就是雨,觉得美国经济就要完蛋了,工资在涨,钱没花在房子上,就花在了其他上。所以,今年美国虽然房屋销售欠佳,但经济增长是杠杠的。

另外,虽然楼市这个引擎受利率影响有熄火之象,美国经济还有一个新的引擎,基建。

因为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美国的洲政府及市政府在医疗和失业金上的支出挤占了基建支出。这两年,一方面失业率历史低位,另一方面经济转好带来税收增加,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10月美国政府基建支出同比增长9.7%,交通设施上的支出同比增长15%,娱乐设施上的支出同比增长31%。

另外,根据花旗的数据,2018年前10个月美国洲政府和市政府为基建项目发行的债券达到22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9%。考虑资金募集与实际支出之间会有滞后,美国接下来几个季度这块仍然是可期的。

逆风因素除了利率上扬外,美联储还提到了外围经济的放缓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我们上面提到,美国GDP中消费占70%,这让它抵住了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现在相比20年前,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所以外围的影响要大些,但不能过分渲染。

但是外围经济可以以另一个方式影响美国的消费——股市,因为美国上市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海外,外围的衰退会影响美股的EPS,进而冲击股市,加剧市场的波动,这又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大头——消费,从而影响美国的经济基本面,由此又进入一轮杀EPS。

由此我们总结一下,外围确实在放缓,但目前美国的经济是很难判断的,消费强劲与基建新引擎对阵上升的利率、外围的放缓再加贸易冲突。

这种形势下,美联储都判断不了了,鲍威尔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美联储将依赖数据,可能随经济数据的改变而改变路径。

美联储都判断不了了,那我们怎么办?

看长与看短
如果我们复盘过去10年,20年的市场表现,会发现许多东西是洞若观火般的灵台清明,比如2015年12月美联储第一次加息,这传递的信号就是经济将复苏,而大宗商品基本在2016年2月左右见底,随后周期股涨了一大波。

但所有的当时当刻,却都是迷雾重重般的困惑,就像2016年年初石油那个跌法,跌到让人害怕,谁想结果却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了。

放到2018年的年尾来说,也是如此。2018年几乎资产无处可逃,比特币崩了,股市跌了,石油跌了,楼市欲坠,此时此刻迷雾重重。2019年,到底拿什么翻盘?

大多数的迷雾重重般的困惑是来自心魔,太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盈利。如果放长时间看,即使仍然无法完全解除迷雾,但思路马上要清晰许多。

就中国而言,尽管经济放缓,但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存量经济已经是相当一块大蛋糕了,增量即使还有,但存量已经开始主导。

就目前看到的经济数据而言,中国经济还没到底,美国经济如上面所说,不确定是否会来波冲击,这种糟糕的市场环境,在存量经济主导下,会推动一个行业形成更好的竞争格局。一波周期带走一波企业,剩者就是王。

另外,正因为环境太过糟糕,不确定性太大,市场越来越给出了诱人的估值。确实,今年下半年的经济放缓相当明显,明年3月的年报季一定相当精彩(尤其是港股,A股毕竟三季度已经先扛了一波伤害)。如果明年经济再下一波台阶,盈利再降一个水平,估值可能又变得不便宜了。

但要指出的是,你不能用一年的盈利去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尤其是用最糟糕年份的业绩。

当然,看长非常人能为,因为一需要认知到位,能挑出接受周期洗礼的赢家,二更需要具备心理优势,能接受市场的波动,太难太难。

看短的话,下周将是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周,我想,有些会议应该是不会推到2019年举行的。明天周五,无法挑个股的话,下注下周的指数,提示一下,50ETF是有期权的。

当然,风险自担。

结语
复盘2018年最后三个月美联储的举动,10月份很强硬,11月份变软,12月FOMC会议打出鹰派加息与鸽派展望的组合,这一切都表明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变大。

加息伴随经济的向好,加息的犹疑意味着经济的变盘可能发生,此时变盘,多半是由好转坏,所以过去美股见顶伴随美联储加息到头(同理,降息的尽头也意味着经济的变盘可能发生,此时变盘多半是由坏转好,所以美股见底伴随美联储降息到头)。

目前美联储仍然还在加息,但变得相当犹疑,美国经济变盘是否会发生,目前应该谁也无法判断,只能且行且看,等待未来更多的经济数据。

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因为中国经济仍然比较依赖出口,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较大的变盘,EPS上的冲击是少不了的。

但是,你不能以一年的盈利,尤其是最糟糕的一年业绩去衡量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