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淘股吧]

中国准则现行的规定:把企业并购过程中支付对价超过净资产的部分确认为商誉。比如一家游戏公司的净资产为1亿,每年产生1亿的净利润,那么收购价可能是20亿,差额20-1=19亿就是商誉。
从商誉的计算过程可以知道,这些年所有A股公司支付了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多达1.45万亿的溢价。2015年传媒、游戏等行业的牛市来源于并购,而他们今日遇到商誉的困境也是因为并购。
财政部规定了商誉的摊销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简单来说,A公司要收购B公司,如果B公司被收购后盈利达到预期,那么B公司的公允价值就不会降低,A公司收购B公司所形成的商誉也就不会减值;如果B公司盈利不达预期,那么B公司的公允价值就会降低,A公司的商誉也就会减值,就要计提商誉减值,这将直接影响A公司的净利润。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共有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总额约为1.45万亿元,其中约160家上市公司的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50%,21家超过100%。任何细微的会计处理变化都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商誉的会计处理如何变化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A股市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额的商誉,主要是因为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出现了上市公司并购潮,不少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外延式并购迅速做大规模,急躁冒进,很多并购标的的估值高出账面价值10倍甚至更高。当时影视和游戏公司的估值泡沫最严重,游戏类公司一度被上市公司抢购一空。到了2017年和2018年,由于这些标的公司业绩普遍低于预期,便集中爆发了商誉减值风险。
上市公司敢于出那么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主要是借助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这个手段,花的不是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而是向市场圈来的钱,所以挥金如土不心疼。但是由此形成的巨额商誉到后来却成为埋在这些上市公司体内的定时炸弹,因为很多并购标的在被收购后的当年业绩就不达预期。如果按照商誉逐年摊销法,并购当年就会减少这些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有的甚至将造成亏损。但是按照减值测试法,商誉没有被强制逐年摊销,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在某一两年内一次性减值到零,一次亏个够,来一次“财务大洗澡”,以求来年可以业绩翻身。这就是商誉摊销和减值测试的区别。
退市制度越来越严,现在把能想到的亏损一把做出来,猛亏一年,留着利润来年做帐,到时候业绩想不好都不行,将来可以避免退市。商誉雷爆发后,只要不涉及退市,明年业绩不用想肯定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