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漂亮50是从60年代之后开始的,这50只股票是机构最爱的公司,也是所谓的 “one decision”股票。也就是说,你对这些公司只要做一个决定(买入),之后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这些公司具有强大的品牌,可追寻的成长轨迹,以及无限大的想象空间。首先,让我们看看漂亮50产生的宏观大背景:高增长,低通胀。60年代的时候,美国GDP为4.6%,对应2.3%的通胀;欧洲GDP为5.2%,对应3.2%的通胀。而另一个美国成长股的黄金期90年代网络股泡沫的宏观大背景也和那时候很像。[淘股吧]
到了1972年的时候,漂亮50的估值都到了所谓的市梦率。宝丽来达到了90倍,麦当劳85倍,迪斯尼82倍。而当初标普500平均的市盈率为33倍。而从1973到1979年的大熊市里,大部分漂亮50公司都大幅跑输市场。比如漂亮50中的龙头股IBM(当初的代号是IBuy Money)股价在那段时间下跌了21%,跑输市场13个点。这个还是好的,像零售龙头JC Penny下跌了71%,跑输市场68个点。只有两大油服巨头Schlumberger和Haliburton取得了79%-239%的涨幅。漂亮50在这个6年的熊市中,整体下跌了23%,跑输市场15%。
虽然美股整体在70年代是一个熊市,当初宏观的大背景是高通胀,政府不断提高利率。然而漂亮50整体还是跑输大盘。如果回头看,你会惊奇的发现,60年代时机构投资者的眼光还是非常犀利的。这50只公司大部分今天还存活着,而且依然是全世界在他们这个领域最牛的公司。也就是说,60年代选出来的漂亮50让投资者最后吃药的概率并不高。这些公司中出现地雷,以及停止增长的公司并不多。造成他们下跌的最大原因还是过高的估值。这也让这些公司通过很长时间的跑输来消化高估值。而之后,在1982年开始的美国最大一波牛市中(指数从1000点上涨到了10000点以上),这些漂亮50公司依然是这波牛市中的生力军。
那么既然1973年开始了漂亮50的去泡沫化,市场的风格又出现了如何的变化?我发现市场风格从大盘转向了估值更便宜的中盘(美国漂亮50大部分都是大盘的成长股)。中盘几乎在之后的十年中跑赢市场,1973年后的十年中盘跑赢市场60%。
然后再让我们把时间快进到90年代。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国股市也出现了90年代的漂亮50大盘股。在2000年鼎盛时期,美国市值最大的前20家公司占据了市场40%的份额。从2000年到2012年的十二年时间中,这些公司取得了-1%的收益。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僵尸股。最典型的就是沃尔玛,Amgen,辉瑞这种。而有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比如微软就是最大的典型。
光从美国60年代和90年代漂亮50粗浅的比较看,过高的估值是导致这些公司会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跑输市场的原因。然而60年代和90年代还是有些不同。60年代大部分是处于成长期的消费股,这些公司在估值消化后,在之后1982到2000年的大牛市中成为了市场上涨的主力。而90年代的漂亮50在到现在的时间内,都不再增长了。完成了成长股向价值股的转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曾经垄断的个人电脑行业,可是今天大家都转向平板电脑了。
对比美国,我们发现漂亮50最恐惧的地方就是过高的估值。整个70年代的熊市都把美国漂亮50的高估值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