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交易是众多行业中的一行,是一种职业行为或专业行为。有些人的性格天生适合做交易,有些人则反之。市场赢家的行为惯和思维模式与输家有何不同?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下几个方面:[淘股吧]
1、市场赢家生性坚强,百折不挠,拥有无与伦比的进取心,无论面临顺境还是逆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对于交易获利的信心。
2、市场赢家主见分明,不人云亦云;他们认为盈利只不过是真理的副产品,重视真理甚于金钱本身,不为“必要的亏损”而痛心。
3、市场赢家兼顾大局与细节,能够知变应变。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总能及时地知道市场在做什么,和将来最有可能做什么。
4、市场赢家掌控力全面,攻守兼备。既有掌握机会、创造利润的能力,又有限制回撤、保住利润的能力。做到了风险控制的精细化。
5、市场赢家人格自律,金钱观适度;不会不拿钱当钱,也不会因为太重视钱而迈不开步子。他们的信条是“例行公事、恬淡无争”。
……
现在大家都重视交易心理学。但如果交易员没有全面掌握交易技术——具体说来,就是以宏观交易学研判趋势行情何时到来,和以微观交易学决定进出时机;以及正确的资金管理方法——包括标准化控仓方案与“试探—加码”策略,空谈交易心理学是有害无益的。以上几条关于市场赢家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其实就是对我本人性格的描述。当前市面上关于交易心理学的书籍泛滥成灾,但基本上都是无用的;因为这些书籍的作者实战经验不足,更缺乏掌控规模资金的经验。我算得上是天生的交易员,又有长达20年的交易经历,因此关于交易心理学,我有资格说上几句话。在我看来,交易心理学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上面提到的那8个字:“例行公事、恬淡无争”。什么意思呢?首先“例行公事”有5重内涵:
1、按照与技术性圣杯系统相关的高胜算的图形定式进场,执行系统化交易;
2、按照标准化控仓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资金管理的圣杯,执行标准化控仓;
3、科学合理地设置止损位,到了止损位坚决出局,不到止损位一般不出局;
4、对脱离成本区的正确头寸,如果判断为集体行情,果断加码,坚定持盈;
5、仓位随着行情演进迅速提升,当波段利润达标——例如20~30%——择机出局,兑现利润。如果行情结束,则操作随之结束;如果行情没有结束,则从标准化的小的初始头寸重新做起,逐步把小的浮动利润“养”成20%以上的“大利润”。
……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过程包括了“顺势、待机、控仓、止损、持盈、止盈”等全部“交易六环”。所谓“正确的事情重复做”,不正是如此么?这就叫“例行公事”。
那什么叫“恬淡无争”呢?它也有如下几重含义:
1、按照与圣杯系统相关的高胜算的图形定式进场,执行系统化交易,不恐惧;
2、按照标准化控仓的要求,亦即资金管理的圣杯,执行标准化控仓,不贪婪;
3、科学合理地设置止损,到了止损位出局,不到不出局,进退有据,不后悔;
4、对脱离成本区的正确头寸,若是集体行情,果断加码,坚定持盈,不放过;
5、当波段利润达标,如20%以上,择机出局,兑现利润,保住战果,不恋战。

交易之难,在于它和利益挂钩。加上杠杆的运用,一瞬间账户权益就能巨幅波动,影响人的基本生活,当然也就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患得患失之间,以至于天下鲜有人能做好金融交易。很多朋友在交易中都倾向于重仓。要么一出手就重仓,要么好不容易控制了一回仓位,又总觉得自己的仓位太轻了、太轻了,翻一番还觉得不过瘾,再翻一番;然后称没人注意、没人监督的时候,偷偷模模再翻一番。有些朋友如果发现股票账户上还剩下1000元“闲钱”,那就找出一只10元的股票,买上100股,直到剩余资金为零或接近为零为止。什么?期货账户上还有3000元“富余资金”?开一手豆粕,绝不能让它闲着!总之,他们要让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效用”,怎么可以让钱闲着、什么也不干呢?相信几乎每一个散户朋友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而且结局也都一样:每当资金链紧绷到极致的时候,交易结果一定是亏损!当然,这也是我交易生涯早期的经历。
其实,“例行公事、恬淡无争”还可以有更宽广的含义:人生的过程就是一场例行公事,作为个人奋斗、抗争到最终的结果就应该是恬淡无争。世界是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作为男人,要演好儿子、丈夫、父亲、伯父、叔叔、哥哥、弟弟……的角色;作为女人,要演好女儿、妻子、母亲、婶婶、阿姨、姐姐、妹妹……的角色。你们要演好你们的角色,而我要演好“投资家1973”这个角色。说是演戏并无贬义,因为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意味着称职、尽责和本分,并不容易。睁眼看看这个混乱的世界,姑且不论天灾人祸中成批量、一瞬间消失的人口,就是那些活到高龄并且寿终正寝的人们,一生又会经历多少痛苦!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一生顺风顺水,从未遭受过任何磨难,也没有诸如爱别离、怨憎会之类的痛苦,甚至从未经历过病痛的折磨,可是你的理想实现了吗?你的种种愿望达成了吗?你想照顾的人照顾到了吗?那些求不得、放不下、不欲临性质的痛苦,你能避免吗?
本书行将结束,让我们说点题外话吧。朋友,你有过濒死体验吗?如果有,那么你对交易、金钱乃至整个人生,绝对有非同常人的理解。我一生也算读遍天下书,如今唯一能让我服膺的,唯有佛经。为何?因其义理宏深故。例如《长寿经》中对人的一生的描述:“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啖。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髆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随着年岁渐长,长辈亲属相继离世,其中有些人我得以有机会亲自为他们送终,也因此曾经目睹了几个人临终时的全过程。我经历了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去世,参加过外婆的葬礼和我太太的奶奶的葬礼。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已到不惑之年的我,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开始思考诸如生死大事、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些课题。我思考的结果,就是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唯有“无常”这两个字是永恒的。人们通常为欲望牵引,为赚钱驱动,为生计奔波,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人以各种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但不熟悉者的死亡,我们很难心有所感;只有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比较熟悉的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我们。特别是当他们是以一种比较惨烈的方式英年早逝时,这种触动才能称得上震撼。
再说说我们这些依然活着、整天忙于挣钱的人吧。在我幼年的时候,我远在农村的伯父生前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我至今记忆犹新。这幅对联写的是:“年轻做的发财梦,到老欠债未还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想起这幅对联,总是感慨万千。可怜芸芸众生,哪个不希望发财?何况当今这个社会,也当真走到了把金钱多寡当作衡量“成功”与否唯一标准的地步。虽然发财梦几乎人人都做,但最终梦想成真的能有几人,就很难说了。因此我时常想起我那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伯父,他老人家何以会写出如此发人深省又令人扼腕叹息的对联?几十年过后,当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有的财富、名声和权力都会随风消散。感恩老天爷,我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能自己穿衣服,还走得动路。比起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和残疾人,比起非洲饥荒和中东战乱中的那些难民,不是已经很幸福了吗?行文至此,要和你们作别了。引用一首偈子送给各位,希望大家多保重,同时终止此书: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弥陀佛,万事浮云过太虚。